锣鼓喧天,呐喊阵阵,每到端午时节,杭州骆家庄上上下下争着赶着去看的,就属龙舟胜会了。一时间百舸争流,各路人马身着不同颜色的队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往来之间,追的是一份传承,比的是一份心齐。只见乡里乡亲们挥洒着汗水,夹杂着浪花,互相问候,喜气洋洋,落水湿身那都不算什么事,若是比赛输了那才是事。水中竞舟人与两岸围观的村民皆是十分尽兴,水里划得兴起,岸上看得过瘾,其乐融融。
借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就是:
急鼓繁钲动地呼 碧琉璃上两龙趋 银椀锦标夸胜捷 画桡绣臂照江湖 在我印象中,关于赛龙舟的记忆是家里的一面破铜锣,每到端午,爷爷就会拿出来,接上彼时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去看龙舟。再后来,就是记忆模糊的划龙舟比赛了。年长后也试着跟着年长的哥哥们下过几次船,虽然长在鱼米之乡,但无奈我是一只十足的“旱鸭子”,每次下船都还要小心翼翼,穿着救生衣,不敢向船外扑。
江浙一带河网密布,划龙舟的习俗其实早已存在,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 。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
江南的龙舟不似竞技龙舟那么长,只有四五米,却极具有观赏性。船体比平常的船小一点,一船16个人,其中10人划桨,掌舵1人,蹲艄1人,旗手加锣鼓4人。
江南龙舟好看的点其实不在于速度,而在于龙头的吃水力度,靠前的划手用桨奋力挖水,前三桨拼的是技巧,让龙头跳出水面,四桨五桨主要拼的是速度,立在船尾的艄手负责指挥和控制船的平衡,通过下蹲让龙舟起伏,看起来就好似蛟龙出水,水花和龙头相互产生的视觉错位,这才是竞渡的看点和精髓所在。
好看的龙舟是一船人的齐心合力,速度,整齐,龙头吃水的力度,拼的是整体。
以上说的是“赤膊龙舟”,还有更炫的是“半天装”和“满天装”(也有称“满天幛”)的龙舟了。这种龙舟分上下两层,在船上架了层阁楼,船体要大一些,除了插旗以外,还有插十八般兵器和一些神仙人物的塑像等,在船顶上还有面帅旗。制造这种龙舟,需要船匠、木匠、漆匠、雕花匠、绣花匠等各种手艺人的精工细作,制作工序非常复杂。
喧嚣热闹的背后,可能少有人知道,打造龙舟这门手艺几近没落了。
“现在的年轻人,吃不消做这行当。”说这句话的人叫徐金荣,我得管他叫一声爷,他是方圆几十里仅剩的,为数不多的打龙船的人之一。伴随着一代打船人的老去,这门手艺恐怕是要失传了。
“这龙舟做起来很辛苦,现在又不怎么赚钱,没人做了,吃不了苦。”屋外蝉鸣声声,徐爷从耳后掏出一根烟,熟稔地点起,烟头的火光明明灭灭,刨子在他手上打出一朵朵刨花,屋子里散发着新木头的清香。
徐爷十六岁开始做龙舟,今年已经七十多,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度过了五十多载。从前做船是为了生计,在那个年代,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如今小一辈们已经成家立业,而徐爷放不下的,是这一门手艺。
徐爷和村人合力拼装船尾,没有机器,纯靠两位老人的力量。
一人绞船尾,一人打船钉。
一点一点,打造成舟的模样。
这一道工序是在木板与木板的缝隙间紧紧嵌入草绳,以防漏水,后面还有刷桐油等多道工序。
做好了船,还有船桨和龙头,“这样的船桨,一天快的嘛,可以做3-4根。”摆在船桨边的,是雕刻好的龙舟的龙头,一般人很难把木头雕成龙头的。
我从年后开始跟着拍摄,看徐爷从备料,到切割,到拼装,拍摄了全部的制船工艺,在时不时的聊天中,徐爷不止一次提到“做完今年就不做了,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屋子里有时很安静,只剩下劈木头、刨木头、钉钉子、锯木头的声音,在这里,世界的喧闹仿佛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专注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
所谓匠人,无不是静下心来,安静地做着属于自己的事。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组龙舟竞渡的场景吧!
乡亲们!卯足劲,争渡! 争渡!!! 文/摄 陆圳云 ▼延伸阅读▼ 追逐光影杭城…他是“神射手” (视频)预燃!蒋村龙舟在西溪湿地开始演练 杭州一艘80多万龙舟下水!当年大户人家才有 堪比劳斯莱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