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档案 钱塘江桥工程图纸共53张,主要有地质图、地形图、工程施工图等,是工程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价值极高。 其中,附图中有一套非常特殊的图纸,与建桥无关,标题中都含“装药”两字。 图一为正桥第14号桥墩内装药永久坑室设备。图二至图五为不同的装药方法,图六为预计破坏后之情况。 原来这六张图是在1937年公路桥面开通前就设计好的炸桥方法,这个“药”就是炸药。而爆炸后的效果与设计几乎完全相同。 照片档案 工程档案中还有大量的照片、底片,包括茅以升个人工作、生活照片310张;反映钱塘江桥工程建设全貌的照片833张,分开工典礼,人物,南岸、北岸、引桥、开挖山口,北岸各地,机械设备、仪器、测量,打桩,沉箱,钢梁,水面、桥墩、桥面等九个主题;以及一些珍贵的底片,尤以玻璃底片较为罕见,这些底片保存完好,尚可冲印。
钱塘江桥工程处全体职员合影钱塘江桥开工典礼临时礼堂 工程各主题照片则记录了茅以升与桥工处全体人员攻坚克难建造大桥的过程。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 另外,记录了两个历史瞬间的照片也非常珍贵,分别是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和同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 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过桥
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 出版物类档案 钱塘江桥工程相关出版物主要有《工程》杂志、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大美公报》)、《大公报》等,刊登内容分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新闻报道、图片及建桥论文等。
《大美公报》关于钱塘江桥的报道 手稿、著作类档案 茅以升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桥梁专家,还是一位勤奋的科普作家。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一系列与钱塘江桥工程相关的科普著作,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为工程人员提供建桥参考,为历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馆藏中有《钱墉江桥工程记》(1946年5月)、《抗战以来的钱塘江大桥》(1946年)、《钱塘江大桥概述》(1947年11月)、《钱塘江桥》(1950年)和《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1963年10月)等。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 手稿《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是一部回忆录,讲述了钱塘江人桥从无到有.从被炸到修缮的过程,事无巨细,娓娓近来,传奇过往,历历在目。 声像档案 主要有《钱塘江大桥工程》纪录片、《科学历程·茅以升》、《科学历程·桥》、《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等声像档案,其中《钱塘江人桥工程》纪录片是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整个工程的进度及重点施工逐一拍摄、记录的影片,生动地展示了工程师、工人们建桥的各个坏节,既是纪录片,也是教育片,对培育中国桥梁专家有很人的意义。 《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200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987年,是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 据茅玉麟回忆:“那时父亲已经90多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而且只能看到影子,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话,只看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 两年后,茅以升逝世,享年94岁。 如今,六和塔旁的钱塘江大桥已服役80年,战争年代留下累累伤痕,至今仍超负荷运行下,“老当益壮”的它被网友赞为“桥坚强”。 不止于此,钱塘江大桥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工程》名录。它就像一位长者,伫立潮头,见证着杭州这座城昨天的坚毅和今天的繁荣,启示着人们牢记历史,奋发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