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孙韵 一个本该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第一个孩子在1岁半时,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的“ARSA”缺失症,父母全国遍寻名医,却无力挽回; 强忍悲痛,再次怀上二胎,母亲却在孕26周时,查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再次面临两条生命的生死抉择。 听上去很像是影视剧中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真真切切地发生,而真实的故事更残酷,却也更闪耀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女儿五岁不幸凋零 幸福之家连遭噩耗 在血液科的病房里见到王丽时,31岁的她刚刚入院准备进行第二次化疗,虽然她的脸上还看不到什么血色,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休息,但经过第一次化疗身体情况好转的王丽面容平静,带着微笑,在1个多月以前,王丽刚刚经历完剖腹产,生下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刚刚上任的新妈妈正在和白血病继续顽强战斗。 守在妻子病床边的王丽的丈夫强忍着悲痛,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王丽夫妇是临安人,老公杨先生在临安运营一家小工厂,王丽自己是个体户,经营一个小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五年前,王丽生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本该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却没想到天有不测,2014年王丽的女儿1岁多时,突然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缺失症,患者会逐渐失去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甚至呼吸能力。王丽夫妇带着孩子遍寻全国名医,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孩子长到五岁时离开了人世。 2018年6月,好不容易对生活重新鼓起了勇气的王丽又怀上了二胎,然而也许是老天故意要和这对夫妻开玩笑,在王丽怀胎六月的一次产检时,一纸化验单又将夫妻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希望击的粉碎。在产检中,王丽查出了贫血、白细胞异常,当地医院医生建议到浙大一院做进一步确诊。 确诊急性白血病 二胎妈妈拼死保胎 在浙大一院,接诊的血液科杨敏医生为已是六个多月身孕的王丽复查了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严重偏低,且血液中存在9%的异常细胞,杨医生判断这个孕妇罹患了急性白血病,并迅速将病例汇报到了血液科主任、全国知名的血液病专家金洁教授处,已处理过多起孕期产检发现急性白血病病例的她仔细地询问了患者对于保胎的意见。 面对医生的关切和无情的病情判决,这个30多岁的汉子不禁泪如雨下,“医生,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这个孩子太珍贵了!”而妻子王丽对于保胎的意见也异常坚决,表示哪怕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留下这个孩子。 尽管母亲的化疗已是刻不容缓,但夫妻俩的坎坷遭遇和对于新生命的渴望还是打动了医生,金洁主任医师迅速邀请妇产科李央主任医师加入会诊,李央主任医师对病人的意见充分了解后,考虑到王女士目前血象稳定,决定双方共同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同时等待王女士的检查报告结果。 “我的老婆真是太苦了!你们一定要救救她” 艰难的两周保胎后,1月12日,王女士在怀孕28周零五天时,在丈夫的陪同下,再次来产科门诊产检,看着王女士漆黑的眼圈和血常规报告上的再次重度贫血,产科李央主任医师决定把她收治入院。 各路专家再次集结到一起,血液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们反复权衡,考虑王女士的flt3基因突变(一种较严重的白血病类型),血液科主任金洁一言定锤:目前母亲必须要赶紧进行化疗,再继续妊娠可能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继续恶化,对大人和孩子都会不利。 得知妻子的病情不容乐观,这位高大伟岸30多岁的男子汉瞬间情绪失控,声泪俱下:“医生,我老婆的命真是太苦了!你们一定要救救她!我们第一个女儿出生都好的,在18个月时,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会念儿歌,渐渐不会说话,不会哭,不会笑,不会吞咽。为了防止孩子误吸,我妻子整天整夜地抱着这个孩子,直到五周岁时,孩子没了..... 我爱人很想留下现在这个孩子,我们做过羊水穿刺,这个孩子没有遗传病,但是我求求你们,留下我爱人,她实在太苦了!” 尽管在医院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但现场的很多医生还是湿润了眼眶,他们被这个男子的爱情和亲情打动了。 为了母亲的安全,专家们决定第二天进行剖宫产术,考虑到王丽的体质虚弱,凝血功能较差,医生为她制定了术中大出血的预案,准备好新生儿复苏团队,输血科紧急调度了紧缺A型红细胞和血小板。一切预备妥当,就等最后一搏。 胎儿顺利产出 母女未见一面,匆匆分离 2019年1月18日8点,温馨的5号手术间,巡回护士徐红萍给这位特殊的产妇早早地调高了房间温度,准备了新生儿复苏抢救床,孙丽丽主治医师给病人平稳实施了全麻,产科副主任李央主任医师团队对王女士进行了剖宫产手术。 手术小心翼翼而艰难重重,输血科准备了大量的血浆和血小板,以备病人术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大出血症状,各科团队全力合作。终于,婴儿呱呱坠地,母女平安。由于新生儿属于极早期早产儿,出生时仅有2斤7两,儿科主治医师陈春对胎儿进行新生儿复苏,转回病房后全方位监护和支持,后被送往了杭州滨江儿保的ICU进行重点监护,目前体征已基本平稳。 而妈妈王丽连女儿的一面都没有见到,1月23日即被送入浙大一院血液科开始了第一期化疗,这对多磨多难的母女分隔两地,丈夫 成了唯一的信源。 一个在血液科化疗,一个在ICU里重点监护,王丽的丈夫成了母女俩的支柱,每周一、三、五上午他去滨江看女儿,其余时间则都在病床边陪着王丽,给她加油,为她打气。处在化疗期身体虚弱的王丽只要一听到女儿情况好转的消息,眼里就立刻有了神采和光亮,王丽的丈夫总会告诉妻子:“亲爱的你一定要坚强,要乐观,这样我们才能把病魔打赢,将来可以一起看着孩子长大、结婚,一起做外公外婆呢。” 老天还是眷顾着这个磨难重重的家庭,在浙大一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金洁的精准治疗方案下,经过第一期化疗,王丽的病情得到了完全的缓解,2月19日王丽在家人的陪同下出院了。经过20多天的休养,今天,她在老公的陪同下继续入院进行第二期的化疗,而她的女儿在滨江儿保的重症监护室内各项体征也已平稳。虽然母女俩依旧分隔两地,但有了女儿的支撑和信念,王丽更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母女俩能见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尽管对于王女士这一家来说,前路依然坎坷,还面临着重重关卡要过,但王女士和丈夫的情深意笃已打动了无数的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为用心,医学更有温度,因为共情,医疗更有力量。MDT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方案,一个处理,更多的是医疗以外的关怀,浙大一院的医护们全心全意为病患所想,真情真意倾力救助,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