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三
前两天,好奇君去浙江省博物馆看了一个古代枕头展,这57样文物枕头,木的、石的、铜的、玉的,一件比一件硬,让人觉着脖子生疼。
于是,一个中学历史课上就生存的疑问又油然而起。
这张图片(见图一 北宋定窑孩儿枕)大家在中学教材中一定见过。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号称九大镇国之宝。
好奇君当时学这块内容时,就觉得奇怪:我泱泱大国,绫罗绸缎、棉麻丝绢,缺了哪样?非搞这么个又硬又高的垫头,不怕把脖子睡断吗?
古人为何这么“自虐”呢?《好奇实验室》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硬枕是古人床上标配吗?
网上有帖说,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为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它又叫“警枕”,和悬梁刺股差不多的意思。
其实,硬枕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该有了。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出自《诗经·陈风·泽陂》,从“枕”的造字上看,最初做枕头的材料就多为木头,《说文解字》的解释也认为如此。
考古学家曾在河南信阳发掘一座战国楚墓,里面有个竹枕;玉枕、石枕、铜枕,陆续发现于汉代之后;隋唐之后又有了陶瓷枕。
这些枕头多发现于贵族墓中,古人认为玉器通灵,一般用在礼仪、祭祀、陪葬,生活上是不太会用玉枕的,那剩下的石枕、瓷枕、铜枕是陪葬品还就是日常家居的生活品呢?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的第87号瓷枕上,枕面中央刻有: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月上群峰,藤床石枕,清风徐来,一幅优哉游哉小日子写照。
辛弃疾也睡过硬枕,“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一个“冷”字,说出了睡在竹枕上的惬意。
“硬枕确实是古代人睡觉的器具,最主要目的就是清凉。”杭州古玩收藏家曹灼说,“古代也有布料软枕,那是冬天用的,但不易保存,所以很少见;夏天天气热,就会用硬枕。尤其自唐宋之后,像陶瓷枕头这样的硬枕很常见,几乎成了卧室纳凉的标配。”(见图二)
曹灼说,很多硬枕并不是纯粹的横平竖直结构,而是枕面自然下凹、边缘“去锐角”圆弧设计、前后高低差等。
石枕为何叫慰项石?
凉快是凉快了,但终究是硬——平躺,后脑勺靠在硬邦邦的瓷枕上很难受;侧躺更不行,耳朵压得疼。
另外就是高,唐代瓷枕还算小,到宋越做越大、越做越高——北宋定窑孩儿枕最高处有18.3厘米。
这么糟糕的体验,古人就一直忍着?还是硬枕另有睡法?
2009年,警方从盗墓贼手中追回一块出自安阳高陵曹操墓(真假争议很大)的石枕,铭文上写“慰项石”。
项,脖子,这说明这类硬枕是垫在颈部的。
“唐宋时期,应该还沿袭这样的用法。”曹灼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唐代又推崇高大发髻,睡觉时,枕头垫在颈部,可以很好保护发型;到了宋代,发髻中还会插入“贯通”让头发蓬松,配合瓷枕一起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