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们收到读者张建洲先生的一封来信:多年来,我对《都市快报》的编排和风格一直都很喜欢,也很喜欢“漫阅读”栏目,我写好了《公交车上的学校》一稿,寄给你们看看。根据近二十年我乘坐公交车的亲身感受,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怎么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的。
退休之后,我在家坐不住,除了生病住院和节假日外,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一坐就是近二十年。杭州公交车条件逐步改善,乘车的人精神面貌不断升华,感受最深的就是:公交车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流动的、没有专职老师、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学校,是最实际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好课堂。
张先生81岁,退休前在原杭州市新闻出版局工作。退休后,张先生只要一空下来,就会进行文学创作,他写的中篇小说《战火中最美的女人》已被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认可。他给自己制定了人生准则:忘掉过去的一切恩怨,看淡生活享受,做自己能做的事,平安过好每一天,以平和的心情去“迎接”另一个世界的到来。
张先生家住城西,经常坐194路公交车去西湖边跟老朋友一起看书、谈稿、锻炼身体,早上8点多出发,下午3点左右回家。60岁到70多岁,张先生《学会“挤”车》,并总结出了一套《“站”位的选择》,而近几年,他看到更多的是《让座的风景》。
20多年坐公交车的经历,张先生深深感受到了公交车条件和乘客精神面貌的变化。
下面是张先生这三篇文章的节选,和大家分享——
学会“挤”车
不知谁说了一句“车来了”,等我反应过来,车门口已挤满了上班族。我不急着上班,就随和地跟在拥挤的人群后面,快要轮到我上,却又被挤到后面了。有人喊:这班车跟不上就要迟到了。驾驶员说了一句:从中门上。等我转过身跑到中门,又站满了人。这班车没挤上,只好等下一班吧,反正我有时间等,便习惯性地拿出《都市快报》坐下来看。一条新闻还没有看完,车来了,等我收起报纸,车门口又挤满了人。这次我接受教训,第一个跑到中门去等,只要驾驶员说“从中门上”,肯定能上去。不知道为什么,这次驾驶员没有说“从中门上”,就把车开走了。
第二天,我提早从家里出来,车站上只有两个人在等车,可是等车一到,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一下子把车门堵住了。这次又没有挤上去。
“你是刚从官场退下来的吧?”一位等车的老哥走过来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