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到清晨之间,是杭州各农贸市场摊主们一天中最忙的时候。
菜场摊位以夫妻档居多,基本都是男人负责进货,卖水果蔬菜猪肉的去勾庄,卖海鲜水产去萧山新农都。女人们主要负责守摊,晚上可以稍微多睡一会儿,估摸着老公快回来了,起床赶到摊位。男人们归来的时间也因行业差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蔬菜”去得晚回来早,“猪肉”次之,“水产”回来最晚却去得最早,因为比价讲价挑挑拣拣要花去很多精力和时间。
前天凌晨4点多,转塘农贸市场的十来个水产摊位前,男人们陆陆续续回来了,有的三轮车上满满当当,大桶大桶的鱼虾螺蟹,这些是前一天生意好卖光了的,生意差些没卖完的,进的货当然就相应少些。
清晨5点,管大姐一个人来到市场,她家的摊位在水产区正中央,老公今天没去进货,现在还在家里睡着。前两天生意不太好,上一次进的鱼还有好多没卖完,老公前天夜里进货时又着了凉,得了感冒。
管大姐轮番掀开十几个水盆的盖板,还好,除了几只明虾因为天冷冻死以外,其他鱼啊虾啊都还健在。
检查完,管大姐一路小跑,去别的摊位买了三块钱青菜和年糕,洗洗切切丢进柜台上的电饭锅里,赶紧又换上工作服、围兜、手套。“今天我一个人,要抓紧了,天一亮顾客就要来了……”管大姐像是在跟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管大姐和老公都是转塘当地人,守着这个水产摊位,已经十八年了。
管大姐家四姐妹,她和大姐在同一家市场,都做水产生意。她们姐妹俩也是市场里最早做水产生意的。
管大姐记得,在她30岁出头那年,有一天,大姐发现,转塘一带河里的螺蛳又大又多又肥,回家告诉其他姐妹,于是一起下河,摸出几十斤螺蛳,回家上锅炒炒,美美嘬了两顿,还剩不少,拿去集市上卖,很快就变成了钱。
以前卖菜的管大姐,通过这次意外发现,转行做了水产,她和姐姐姐夫两家,都做起本塘螺蛳和泥鳅生意。(管大姐今年50岁,这么算起来当初转行水产,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没过几年,眼看转塘一带的成片农田逐渐被座座楼房取代,河港溪流也越来越少,城市快速扩张对管大姐的直接影响就是,本塘水产数量锐减,今后的生意和生活何去何从?
一次,管大姐听一个城里亲戚说,现在杭州最热销的水产是非洲鲫鱼,刺少肉多。管大姐托人进了一批,这应该是第一批进入转塘的非洲鲫鱼——一出现就大受欢迎,管大姐的生意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
非洲鲫鱼受欢迎,又容易养,后来大量出产大量上市,量大自然价低,竞争多了利润当然小了。
不过管大姐现在回忆,十年前确实是水产生意最好做的时期,老百姓餐桌也是那时开始丰富起来,除了本地鲫鱼、草鱼,很多省外水产都开始进入杭州市场,而且价格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