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年一次体检成为大家重视的一项健康大事,同时,随着检查设备愈发先进,各种“结节”、“息肉”、“囊肿”、“血管瘤”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
这些字眼的出现,很多人立马会开始惴惴不安地联想到癌症,即便事后门诊复查确认过不是癌症,也总是担心会不会发展成癌症。 那么,这些藏在身体里的多余部分,到底是不是“隐形炸弹”,到底要不要“尽早拆弹”? 对此,杭州市一医院体检中心潘韵峰主任医师给出了解释,并不是所有的“结节”、“息肉”这类具有病变风险的高危字眼就得等同于癌症,尤其是对于目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结节、直肠息肉等病症,是否需要“尽早拆弹”也是需根据不同情况划分病情,做出相应的治疗。 而相比较“结节”、“息肉”的高危型,“血管瘤”、“囊肿”属于温和的良性肿瘤,相对来说更具安全性,而其中当属肝血管瘤、单纯性肾囊肿检出率较多。 甲状腺结节 “惰性肿瘤”切莫草率切除 “结节”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甲状腺结节。据潘韵峰介绍,由于B超技术的先进和分级系统的优化明确,甲状腺结节被发现的几率大大提升,基本上3毫米以上的结节都能看到,检出率大大增高,所以大家对甲状腺结节越来越关注。 看到甲状腺结节不必太过惊慌,关键还得看B超检查鉴定的级别。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标准对甲状腺结节分为5类,其中1-3类的影响并不大,基本上是建议定期随访,一般是一年一次或是一年半次,而4-5类则需要引起重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 潘韵峰表示,在医诊过程中会有很多过度检查的患者,出于担心频繁的进行检查。甚者还有患者过度治疗,草率的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但这切除之后,不仅会对于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还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片。其实,这些过度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甲状腺结节缓慢发展,即便是甲状腺癌大多数也都是“惰性肿瘤”,基本上不会转移或是恶化。 但是,如果说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才需要考虑手术。 肺小结节 是肺癌的概率非常低 以前体检大多是拍胸片,这种检查一般查不出肺小结节。但是随着肺癌发病率升高,很多单位把体检项目中的胸片升级成了CT。随着这个项目的普及,体检报告单上“肺小结节”的字样出现频率增高。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或者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肺癌? 据资料显示,肺部小结节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于6毫米的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因此,并不需要太过担心。直径在6-8毫米之间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在0.5%-2%,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大于3%。 潘韵峰强调,除了结节的大小,也还是需要由医生综合评估是否有边缘毛刺化、增长速度倍增、肺小结节欠光整等。而在高危人群中,有较长吸烟史和有家族肺癌史,或是其它癌症史的人,需要格外注意,及时随访,一般间隔时间为3-6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