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年一次体检成为大家重视的一项健康大事,同时,随着检查设备愈发先进,各种“结节”、“息肉”、“囊肿”、“血管瘤”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
这些字眼的出现,很多人立马会开始惴惴不安地联想到癌症,即便事后门诊复查确认过不是癌症,也总是担心会不会发展成癌症。 那么,这些藏在身体里的多余部分,到底是不是“隐形炸弹”,到底要不要“尽早拆弹”? 对此,杭州市一医院体检中心潘韵峰主任医师给出了解释,并不是所有的“结节”、“息肉”这类具有病变风险的高危字眼就得等同于癌症,尤其是对于目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结节、直肠息肉等病症,是否需要“尽早拆弹”也是需根据不同情况划分病情,做出相应的治疗。 而相比较“结节”、“息肉”的高危型,“血管瘤”、“囊肿”属于温和的良性肿瘤,相对来说更具安全性,而其中当属肝血管瘤、单纯性肾囊肿检出率较多。 甲状腺结节 “惰性肿瘤”切莫草率切除 “结节”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甲状腺结节。据潘韵峰介绍,由于B超技术的先进和分级系统的优化明确,甲状腺结节被发现的几率大大提升,基本上3毫米以上的结节都能看到,检出率大大增高,所以大家对甲状腺结节越来越关注。 看到甲状腺结节不必太过惊慌,关键还得看B超检查鉴定的级别。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标准对甲状腺结节分为5类,其中1-3类的影响并不大,基本上是建议定期随访,一般是一年一次或是一年半次,而4-5类则需要引起重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 潘韵峰表示,在医诊过程中会有很多过度检查的患者,出于担心频繁的进行检查。甚者还有患者过度治疗,草率的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但这切除之后,不仅会对于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还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片。其实,这些过度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甲状腺结节缓慢发展,即便是甲状腺癌大多数也都是“惰性肿瘤”,基本上不会转移或是恶化。 但是,如果说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才需要考虑手术。 肺小结节 是肺癌的概率非常低 以前体检大多是拍胸片,这种检查一般查不出肺小结节。但是随着肺癌发病率升高,很多单位把体检项目中的胸片升级成了CT。随着这个项目的普及,体检报告单上“肺小结节”的字样出现频率增高。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或者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肺癌? 据资料显示,肺部小结节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于6毫米的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因此,并不需要太过担心。直径在6-8毫米之间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在0.5%-2%,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大于3%。 潘韵峰强调,除了结节的大小,也还是需要由医生综合评估是否有边缘毛刺化、增长速度倍增、肺小结节欠光整等。而在高危人群中,有较长吸烟史和有家族肺癌史,或是其它癌症史的人,需要格外注意,及时随访,一般间隔时间为3-6个月。 直肠息肉 肛检早期检出降风险 在体检盛行之时,大家也仍有抗拒的时候,尤其是面对让人感到尴尬的肛门指检。 “大约有20%的人拒绝肛门指检,有些年轻人怕难为情,有些呢是怕痛,所以对肛检这一项就是直接跳过。”潘韵峰说,“但是肛检是很有必要的,这对直肠中下段肿瘤的早期检出率也非常有帮助。” “不要觉得自己生活很健康,就忽略平时的体检。”潘韵峰提到印象深刻的一位病人,是位69岁的大伯,因为自觉身体好,从不体检。最近因为要去西藏旅游而前来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了结肠癌,并且多发转移到肝脏了。在医生追问后,病人才恍惚想起来,自己曾有便血的情况出现,但他一直以为是痔疮,所以未加重视,最终酿成了悲剧。 “很容易就是当做痔疮出血了,没放心上。”潘韵峰强调,直肠息肉的症状和痤疮出血没有区别,极容易被混淆。但是,部分肠息肉易癌变,一旦发现肠息肉,不可等闲视之,要弄清肠息肉的性质,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所以还是建议定期做肛检或是直肠镜,及时发现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就可以降低风险。 胆囊息肉 超过0.8厘米建议摘除胆囊 据调查,胆囊息肉这个病在中国有近6%的发病率,差不多16个人里就有一个。而且,大部分患者没有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闷胀不适,但一般也不严重。 胆囊息肉其实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肉疙瘩”,算是良性肿瘤,是否会发生癌变,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生长的速度。 胆囊息肉不同于常见的胃息肉、宫颈息肉、直肠息肉,可以做微创的摘除手术,胆囊息肉只能通过切除整个胆囊来治疗。因此,对胆囊息肉也不要轻易动刀,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完全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那些直径超过0.8厘米,特别是超过1厘米,或者是生长速度特别快、由息肉引发胆囊炎、有高度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才建议治疗。 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影响会不会很大?潘韵峰介绍,胆囊主要负责我们身体内的胆汁分泌,影响消化功能,胆囊摘除总的来说对身体的影响不大。 肝血管瘤 5cm以内不用太担心爆裂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病人基本上无明显不适症状。 一般来说,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如果静止不发展,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但肝血管瘤过大,一般在5厘米以上,或压迫周围胃肠等器官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区不适、食欲不振、餐后饱胀感或嗳气、恶心、消化不良、黄疸等,这是就需要及时就诊。 潘韵峰说,肝血管瘤患者最担心的就是血管破裂出血,感觉像气球那样,一碰就破裂。其实几厘米大的血管瘤是不会破裂出血的。但过大的或囊壁薄,尤其靠近肝表面的血管瘤,也会因外力等因素,甚至自行破裂出血,这种情况会很危险,要引起注意。 单纯性肾囊肿 没啥症状可以不用治疗 肾囊肿也是体检中经常发现的一种情况。其实和肝囊肿类似,单纯性肾囊肿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不过不是天生的,其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囊肿里是肾脏渗出的尿液,没有恶变的可能,一般比较小,发展缓慢,无症状的,也不需要治疗。 当肾囊肿超过5厘米,或是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腰部疼痛、酸胀、下肢酸沉无力等症状时才需治疗。 治疗方法根据囊肿位置的深浅可分为穿刺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囊肿两种方式。发现单纯性肾囊肿后应在三个月或半年后复查肾脏彩超,看一下囊肿的增长速度。如果增长缓慢,只需每隔一年查一次彩超观察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