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有机田园,健康生活 浙江日报 记者 黄珍珍 整理 【人物名片】 刘骏,1978年出生,半冷有机生态农场创始人。他喜欢新事物、爱挑战,是最早通过互联网将中国产品卖到海外的创业者之一。不惑之年,他从城市奔向乡野做起了农业。去年初,他在杭州市余杭区承包了130亩土地,打造了一家生态农场种植有机蔬菜,在闹中取静的西湖边开了家带花园的民宿,希望能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在余杭创办了一家有机生态农场——只种当季蔬果,纯有机种植,不添加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工用品。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来没种过地的我来说,到了田地里才知道要把菜种出来这么艰难。 种菜难,种有机蔬菜更难。你问有多难?跟你讲件趣事吧。农场刚开工不久,一对农技员夫妇连夜“逃离”农场。第二天一早得知消息后,我连忙打电话去“追”,他们态度很坚决:“我们没种过有机蔬菜,看着地里的菜长得慢、收成少,怕种不出来砸了自己的牌子!” 但我这人偏不信邪,越难的事情我越要去挑战。 一场“较量”发生在田埂间 从一开始,我的目标就很明确,坚持做生态有机农场。去年初,我决定先将农场的20亩荒地当作试验田。没想到,刚开工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 我之前创业时,做的是服装电商,每天不是跑工厂就是跑市场。这是第一次跑到田野间,又不懂农业,我光是组建团队就花了不少功夫。农场所在的余杭街道义桥村,村里种地的只剩零散老人,我辗转从台州、安徽等地请来种植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员当参谋。看我们种菜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来当帮工的农民直言:“你这样种不出来菜的。”隔段时间就有技术员跟我说:“要么施点肥,菜收成好些”或者“打点农药杀杀虫没关系的”…… 我没有妥协,而是与技术员们一次次商谈,寻找防虫害、肥沃土地的新方式。为了保证地里浇灌水的质量,我们从山顶一类水水库拉了1000多米的水管;有虫害也坚决不打农药,用防虫网、防虫板、人工抓虫等方式物理驱虫;自制发酵腐熟的菜籽饼,施入田里当作有机肥。一次次尝试,我们终于摸索到科学种植有机蔬果的方法,品种也逐渐增加到40多类,有西瓜、蜜瓜、葫芦、紫甘蓝等,菜市场有的蔬菜都能在农场找到。 如今,站在田埂上,看着曾经的荒草地变成绿油油的一片,我很有成就感。更欣慰的是,挑食的女儿开始爱上吃蔬菜,家人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了。 为了让客户能吃上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每天清晨4时,农场就已“醒来”。灯光下,农技员和帮工们探身钻进大棚,开始采摘蔬菜。一筐筐新鲜蔬菜从田埂上运往包装区,根据客户喜好搭配6种并装箱。早上8时,垒好的箱子已送往快递公司,下午4时前,新鲜的有机蔬菜就已经送达杭州近百户市民家中。客户们常在微信上给我们点赞:“这蔬菜不仅新鲜,吃起来还有一丝丝甜味”。 一件“小事”燃起创业梦想 有朋友问我,你一个事业和生活稳定的城里人,为什么非要折腾自己跑去农村种有机蔬菜?实际上,这与3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有关。 小孩子挑食、不爱吃蔬菜,父母们都习以为常。2016年,我朋友的女儿被查出来提前发育,医生说这与饮食习惯有关。 这件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让我和妻子陷入焦虑中。我们也有女儿。如果饮食健康对孩子成长这么重要,菜市场买到的蔬果不能完全放心,难道要自己去种? 当时碰巧我家附近新开了家农场,可以自己租地种菜、选择种什么菜,有收获了还可以送上门。我们租了两小块地,几平方米的土地上要种上十几种菜,种植方式不科学导致收成很差,最后不了了之。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说明有机蔬菜的市场很大,我为什么不去试试看?之后的一年里,我走访了杭州、德清等周边乡村,最终在余杭找到了130亩田地。吸引我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山顶的水库清澈纯净,周边完全没有工厂污染。没有丝毫犹豫,我决定将半冷生态有机农场建在这里。 一种健康生活悄然而生 跟着田地生长的,除了果蔬,还有不断冒出的新想法。 与土地打交道之前,我对它没太多概念,也从没想过自己平日吃到的饭菜,是怎样经过四季轮换才到达餐桌。土地真的很神奇,只要你勤劳肯干,播下种子就一定能有收获。它教会我要踏实做事,要看清楚自己要什么,才能冲破迷雾、离梦想越来越近。我愈发明白,自己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种植有机果蔬,而是向往一种简单、舒适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发现,在城市里有不少白领,同样向往健康生活,但由于工作太过忙碌无暇顾及饮食。我想,为何不将有机农场的果蔬做好外送呢?“半冷沙拉”应运而生。眼下,我们的沙拉店正在紧张筹备中,不久后将会对外营业,到时年轻人只需点点手机,就能吃上农场的有机果蔬沙拉了。 好的生活方式,除了饮食还有住宿。我曾经在酒店工作多年,希望能在城市周边拥有一幢民宿,闲暇时能在这一隅天地放松身心。去年,我在西湖三台山租了一幢民宿。它闹中取静,还带有一座小院。我请来设计师将它打造成简单的田园风格,一楼是开放客厅与厨房,二楼三楼则是两间卧室。 今年初,民宿开始对外营业。鲜花盛开的花园,配上农场里当天送达的健康美食以及贴心的管家服务,深受大家喜爱。目前,我们在普陀山的第二家民宿即将开业。未来,我希望能将这带有一方小院子的民宿,开到更多美丽的城市。从农场到餐厅再到民宿,我想为同样向往健康生活的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圈。 (本报记者 黄珍珍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