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见习记者 潘建萍) “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将逐渐消失,那我还能买什么?”近日,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网点时发现,不少市民有这样的疑惑。理财经理给出的答案是,可以试试保本的结构性存款,收益不低,而且安全。不过,在银行揽储压力大的背景下,保本不保息的结构性存款变成了“保本又保收益”,“假结构性存款”十分普遍,专家建议,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是波动的,要仔细查看产品的说明书,搞清楚产品的收益规则和达到收益上限的概率。 结构性存款升温 “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35天4%,93天4.55%,184天4.6%,收益有保障,欲购从速。”近日,记者收到多位银行营销人员的短信,推销各家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据融360不完全统计,上周(1月4日-10日)结构性存款发行量148款,较前一周增加了66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4%,较前一周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是4.32%,较前一周上升了0.07个百分点。 在各大银行网点,记者也看到,理财经理把结构性存款的宣传放在了显著位置,前来咨询购买的客户也是络绎不绝。一位前来购买的市民告诉记者,年终奖发了,手头有一笔不小的积蓄,打算买点安全稳健的银行产品,这不,理财经理极力营销结构性产品,他就心动了,打算买一点。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95万亿元,环比增长0.67%。结构性存款规模仅在8月份和9月份超过10万亿元,之后随着理财新规的下发,结构性存款进一步规范,“假结构性存款”以及不具备衍生品业务交易资质的银行受到限制,结构性存款降温,之后回落到10万亿元规模以下。 警惕“假结构性存款” 去年上半年,打着“保本”称号的结构性存款着实风光了一把,尤其是资金比较短缺的中小型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需求尤其强烈。截至去年11月份,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分别为8.53%和3.96%,同比增加了2.11%和0.76%。但在9月份之后,随着监管的日趋严厉,一些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质的中小银行不能再发行结构性存款,中小银行揽储“压力山大”。 融360分析师表示,预计2019年严监管的趋势仍将继续,去杠杆、限同业也仍将继续。在同业存款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对一般性存款的需求更加强烈。虽然在流动性宽松下,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存款搬家”的现象有望缓解,但银行对资金的需求依然十分强,仍面临较大的揽储压力。 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部分结构性存款收益上限在5%以上,甚至高达10%,有专家表示,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么高的收益率是达不到的,不排除银行为了揽储故意“高息”诱惑投资者。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查看产品的说明书,搞清楚产品的收益规则和达到收益上限的概率。“购买结构性存款的投资者要注意,真正的结构性存款,最终产品收益率不一定达到预期收益率,所以在购买前要仔细阅读其收益规则。” 今年1月4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1月15日和1月25日将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业内专家预计,今年仍会有不同程度的降准,流动性仍延续宽松态势,市场资金相对充裕。因此,预计未来银行理财收益率会小幅走低。假结构性存款退出后,变相高息揽储的特殊存款规模和实际收益水平都将下跌。今后,具有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银行将继续发行 “真”结构性存款,到期收益水平将不再锁定在最高预期收益水平,而是随锚定标的物价格变动而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