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制造担纲民营经济支柱角色,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力量。浙江制造由最初的家庭作坊、模仿制造起家,融合浙江人的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精神,赢得先发优势。随着更充分的市场经济到来,创新开始上升为浙江制造的核心驱动力,逐渐在价值链、创新链中刻画下“浙江高度”(中新社12月23日报道)。 在温州,拥有编号为10101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章华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个体户之一。她回忆说,当年她发现丈夫西装上的纽扣非常漂亮,就剪下来让一家辅料厂模仿加工,结果在温州热卖。“温州制造”就这样从“廉价模仿”起步。 而在今天,拥有180家分公司的杭州娃哈哈,仅有一万多名员工,他们自行设计的“智能工厂”使其节省了90%的员工。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说:“工业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全员劳动生产率可达到人均250万元。”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让浙江制造加速提档升级。3小时分拣6万件包裹的智能物流机器人、适应不同烟量升降蝶翼吸板的油烟机等等,都是创新发展的刚性成果。 从仿造到制造,从制造再到智造,浙江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走过了一条创新提升价值之路。浙江制造40年,使义乌小商品市场有源源不断、质量越来越好的丰沛货源,使杭州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不会变成无本之木。在浙江制造的价值链、创新链背后,如果以当下的“鄙视链”概念观之,模仿求生的仿造处于“鄙视链”的顶端;然而,每一条“鄙视链”逆向来看,都是一条尊重链——在尊重链的顶端,就是那赶超世界顶尖水平的智能制造、智慧制造。 从制造到智造,浙江有着自己的“关键秘钥”,所以40年来能够不断蜕变成长:其一是取势,取发展之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势,如果有发展大势却没有跟上,甚至逆潮流而动、逆大势而行,那么,浙江制造是不可能蓬勃发展、不可能走向浙江智造的。一个地方的发展受尊重还是受鄙视,跟改革的程度、开放的广度密切相关;而今浙江“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正是思想解放、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大势所趋。 其二是明道,明创新之道:创新是大道,浙江制造全方位地跑在创新大道上,方能全方位成为浙江智造。比如,浙江品牌为了讲好国际故事,致力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品”字标“浙江制造”,这也是一个品牌提升之道的创新;目前全省已有195家企业获得354张“品”字认证证书,成为技术领先、质量一流、企业综合竞争力强大的象征。不久前,浙江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浙江智造体验馆”在萧山服务区推出,也是别人想不到的一个创新,不仅展示智能产品,还能呈现智能制造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以场景再现等形式体验智能制造。工业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目前浙江有工业设计公司3800余家,已成为仅次于广东的工业设计大省。 其三是优术,优科技之术:浙江智造瞄准国际标准和世界先进水平,主攻技术高地,在“高精尖”产品研发上发力,走上高端制造、智能创造的新道路。浙江规划在2022年新增10万台工业机器人,建好一批“无人工厂”。 顺大势而为,向创新而生,凭科研而进——浙江智造,明天定当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