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商报记者 张恩)叶舟从未像今年一样,如此频繁地更换工作。 3月,好品倒闭,“被辞职”的他转身投入每日优鲜的怀抱;6月底,每日优鲜内部模式调整,他又辞职去了小e微店。 尽管周折,但叶舟并没有离开“无人货架”这个行业。 叶舟算得上杭州地区较早接触无人货架的人。两年前,他和别人谈起这个行业,一度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特别是去年,借助新零售之东风,无人货架成为资本“风口”,叶舟作为行业内的“老人”,说起前景与未来,更是充满自豪。 很快,盛极而衰,风口骤变。无人货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起,锃亮的剑光下,折射出的是各方焦虑的心态与无奈。 叶舟亦然。说起无人货架的未来,这个年轻人有些犹豫,考虑再三后,挤出一句——“嗯……其实盈利挺难。” 除了像好品一样倒下的,余下的很多玩家,正在寻找突围或绝地求生的机会,回归商业本质,通过调整产品、技术结构的方式维持经营。 能不能成功?叶舟说,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从风口落下前 无人货架经历了些什么? 无人货架最风光的时候,是在去年上半年。 扫码、点单、支付、取货……这个商业本质并不复杂的事物,一下子成为“香饽饽”,受到资本追捧,在市场上疯狂蔓延。 在叶舟的记忆里,好品最多的时候,一共有2000多家企业客户。 一个占地面积1.8m×0.4m的货架,可以放22种不同的零食。要求高点的企业,可以选择放置冰箱,0.6m×0.6m的占地面积,可以放15种商品。 早期的时候,好品和需求方是进行B2B结算的。货架上的具体产品,由公司的行政或前台选择。货物一旦出现过期或其他亏损,好品最多承担200元的货损,其他都留给需求方。 “生意最好的时候,单位10辆车同时出动补货,一天平均跑15-18个点,充实得很。消费金额最高的一家企业,单月消费就达到了80000多元。”叶舟说。 无人货架几乎是疯狂席卷了零售业。有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至少有16家无人货架获得融资,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行业进入者越来越多,叶舟明显感觉到,企业的谈判地位降低了。改变最大的一点,就是支付上从B2B变成了B2C,而且没有销售出去的货损,变成由无人货架企业承担了。 叶舟透露,今年3月,好品倒闭了。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杭州好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显示“注销”,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注销时间为今年8月24日。 很快,叶舟来到每日优鲜入职。他很快发现,由于资本的驱动,投资方对无人货架的点位铺设不断提出要求,无人货架企业不得不放低门槛进行铺设。比如,原来开始铺设员工数在100人以上的公司,降低要求为50人以上即可。 倒闭的平台越来越多。叶舟对无人货架盈利的担忧越来越甚。尽管他在离开每日优鲜后,仍旧选择留在这个行业,但他已经越来越不自信。 变身智能货柜后的新玩法 会更好吗? 叶舟所在的三家企业,都从事无人货架,也就是在办公室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放置简易货架。 这个在郑旭东看来,已经有点落伍。在无人货架行业打拼多年后,他最终转去了其他行业。 “现在市场上更常见的,是智能货柜。”郑旭东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人货架从风口落下,很多在这次激战中存留下来的企业,纷纷转型,调整技术,寻找突围。而近一年来新进市场的,基本都是智能货柜。 智能货柜,从外表看,不同品牌的几乎没太大差别,都是扫码开门、关门结算。但究其背后,在商品识别环节,技术却各有不同。 其中最常见的是用重力感应和RFID(高频射频)电子标签技术为监督手段的智能货柜。 重力感应,就是在商品放置下方的托盘里装上重力传感器,商品一旦被拿走,传感器就能够触发并传送相关信号,最终在门关上的时候,完成结算。 RFID电子标签技术,就是在每一个商品上都贴一个RFID电子标签,商品一旦离开货柜,就立刻启动结算。 两项技术,均有商家在使用,但也都有诟病,最核心的就是成本的提升。 以RFID电子标签为例,其本身需要成本,树懒易购陈国徽透露,一个标签的成本是0.42元。今年7月底,陈国徽完成了公司所有设备的更新换代,从原来的简易货架,升级为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智能货柜。 贴标签,还需要人力,以树懒易购现有350多个智能货柜的情况来看,需要配备两个人手,一人负责贴标签,一人负责录入信息,月薪在4500元-5500元。 两项技术本身都想达到“降低货损”的目的,但在福柜创始人庞明锋看来,本质上并没有完全解决,“电子标签一旦被损毁,或者被贴到其他商品上,仍然可能导致货损。而且,提升了的成本,最终会由消费者来承担,这并不是长远之策。” 虽然,不少智能货柜公司都表示“货损在可控范围内”,也表示提升了的成本可以从商品的毛利上消化掉,但仍有公司试图在用技术结构的方式,让智能货柜更智能。 于是,很多人盯上了机器视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