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从未光顾过任何一家打着“米其林”旗号的餐厅,绝大多数人对它似乎也并不陌生。这几天又有两则跟它相关的新闻:一是吴国平又要推新品牌了,这次引入的正是一家日本的米其林上榜餐厅,做拉面的;另一条则是这个美食榜单终于要出中国内地版了,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炉《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
在持续发布了100多年、任由国内一些餐厅打了多年“米其林大厨主理”或“米其林餐厅分店”之类的“擦边球”之后,“米其林”选择在这个时机来“指南”中华美食固然少不了原有市场低迷、国内市场重要性凸显以及相关商业利益推动等因素的作用,但能不能如期待或者传说中的那样“叫好又叫座”还真不好说。
按照传闻,米其林早就曾考察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餐厅,酝酿一份内地指南,可惜还没等榜单有机会正式公布,不少被他们列在候选名单上的餐厅就已关门大吉。看看网上流传的那些米其林餐厅评判标准、美食密探构成,不难发现无论是隐性的思维偏好还是显性的口味环境,“洋舌头”依然在“米其林”榜单的出炉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产品相对标准化的洋品牌入华尚且会历经几年的水土不服,更何况是在“吃”这么一件地域特色极为鲜明、习惯烙印根深蒂固的事儿上。就好比你走进不同国家的星巴克,咖啡种类或许大体相同,但边上冷柜里的餐点品种和味道却几乎难寻相似。
在一份某咨询公司新近发布的《如何赢取顾客芳心——在中国餐饮业的致胜关键》研究报告中,“火锅”以38%的得票率成了中国人气最高的餐食。我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店才能成为米其林火锅店,以此类推的,还有米其林小龙虾馆、米其林麻辣烫铺、米其林板凳面馆……但如果缺失了它们,又怎么能算一份地道的中国美食指南呢?
时过境迁,在国人不再以又引入了什么国际大牌为傲,而是越来越多国际品牌以扩大中国市场销售份额为荣的今天,“米其林”或许光环犹在,但毕竟已不似曾经那样令人炫目到只能仰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吃货而言,餐厅门上的那个“白胖子”很可能远没有手机APP里的更多好评和更低折扣更能吸引人远道而来,毕竟这些才是最接地气、最落胃的美食。
当然,这份榜单依然值得期待——在面对重要人物、重要时刻却对该去哪里吃、吃什么一筹莫展时,“米其林餐厅”绝对会如它的发起企业那样,是一个不会让你出错、能稳定发挥的超级“备胎”。即便一不小心还是出了错,你也能傲娇点评一句“米其林餐厅也不过尔尔嘛”,然后顺利地在自抬身价、彰显品位之余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