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杭州知州苏东坡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西湖是杭州人家门口的花园,也是杭州人的精神家园。保护和建设西湖,是历代杭州人的不懈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西湖的保护和治理一直在进行。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敢地承担起对西湖的历史责任,开展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湖南线整合、湖滨地区改造、湖西水域恢复和景点建设、雷峰塔和万松书院以及钱王祠重建等,不仅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掀开了西湖历史崭新的一页。 在这一过程中,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己任的杭州市政协,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一造福于民的工程。2002年以来,市政协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参与西湖的保护与建设,组织政协委员献计出力,建言献策;市政协委员相继提出了《关于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的几点建议》《雷峰塔的重建应保持原有的风貌》《“西湖西进”要与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相结合》《“西湖西进”要重视施工期环境保护》《编纂杭州文化丛书的几点建议》等许多提案。 我作为第八、九、十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了解一些情况,参与了一些工作,感到欣慰。 壹 文化是西湖的灵魂。“为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清代学者袁枚的诗句说明了这一道理。在西湖的保护和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关系到西湖景点建设的成效。
在西湖南线整治开始规划时,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实地视察后感到,走在一条没有文化内涵的湖边道路上,会令游客感到乏味,如果在景点建设中赋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那将使整治工程大为增色。王国平书记想到了有“知识库”“智囊团”之称的政协,把丰富西湖南线景区文化内涵的任务交给了市政协。 市园林文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批示,邀请时任市政协副主席陈振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林正秋、浙江大学教授阙维民等专家进行研究,围绕《西湖环湖南线整合规划方案》的总体思路,就充实环湖南线景区历史文化内涵问题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并由林正秋教授执笔梳理出了历史上西湖南线深厚的文化积淀初稿。然后,由时任市政协主席虞荣仁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讨论西湖南线景区如何丰富文化内涵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如人文景观建设要“少而精”、创精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体现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考虑旅游的需要,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对湖滨一公园区块、涌金门区块、柳浪闻莺区块、学士桥区块、长桥区块,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内容和风格特色的建议。时任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施锦祥、俞国庆、陈振濂,秘书长徐泉海和我参加了讨论。 在继续征求专家和委员意见以后,市政协办公厅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中有关文化景观内容的建议》,王国平书记在建议上批示: “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请南线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不久,这些景观建设的意见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在南线工程建设过程,市政协还由虞荣仁主席带队,组织委员对工程进行视察,关心和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 贰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是杭州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景点的布局和内部陈设关系到整个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时任市政协常务副主席马时雍主持,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对万松书院进行实地考察,两次在市政协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书院建设的布局及陈设内容、雕塑哪些历史人物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大多都体现在万松书院的建设中。 除了对总体布局和文化陈设提出意见之外,市政协还指导和参与了书院文化展示的一些具体工作。如马时雍副主席撰写了《万松书院重建碑记》和明道堂“中国科举文化大观”展厅的《科举制度便览》。我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对万松书院的视察和讨论,以及硬木彩塑工艺《中国科举文化大观》竣工展出新闻发布会等活动。
雷峰塔
始建于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蕴含着吴越文化和佛教文化,流传着“白娘子”的传说,鲁迅的两论“雷峰塔的倒掉”更使它闻名文坛。“雷峰夕照”还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景观意义上的塔,更是一座文化、人文之塔。 雷峰塔的重建,是建筑和景点的重建,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雷峰塔即将建成时,《雷峰塔重建碑记》(最终定名为《雷峰塔重建记》)的写作也开始进行,需要写一篇体现雷峰塔深厚文化底蕴、文字优美的重建记,既可以反映雷峰塔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能向世界展示杭州的文化水平。 当碑记初稿形成以后,市委领导把讨论、修改的任务交给了市政协和市有关部门。王国平书记在市园林文物局同志起草的《雷峰塔重建碑记》初稿上批示: “请荣仁、叶明同志分别召开专家座谈会,对‘碑记’作出修改。” 市政协主席虞荣仁批示: “请孙跃、其煌同志阅后先议一个名单,然后决定时间进行讨论。” 后来,当王翼奇等撰写的碑记初稿形成以后,市政协两次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不少意见在修改时被采纳。我参加了讨论会。 ▼延伸阅读▼ 今天西湖群山美如画,离不开当年的一份建言 ↓ 见 下 页 ↓ 叁 南线景区建设的成功,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西湖西进”工程开始前,市委、市政府希望市政协对西湖西进工程的建设方案进行研究,提出意见,以使这一工程更加科学、合理。
于是,市政协由时任常务副主席马时雍主持,于2002年10月18日和11月7日,组织园林、文物、考古、古建筑、地方志、旅游等各方面的专家,在市政协会议室进行座谈讨论,对“西湖西进”后景区的风格、文化内涵、景点设计、建筑特色、农居改造和搬迁、道路功能等,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会上提出: 相对于现在西湖的“秀”,这一新开挖水面等区域的特色要体现“幽”,在野趣、闲趣、逸趣、清趣上做文章;要从“申遗”的需要出发,保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要考虑旅游的需求;要做好茶文化的文章;要有重点地恢复名人故居等史迹。最后真正做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时任市政协副主席施锦祥、曾东元、陈振濂和我都参加了这两次座谈会。 2002年12月20日上午,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市委常委、秘书长顾树森来到市政协会议室,参加了“西湖西进”历史文化内涵专题座谈会,听取了专家学者对发掘“西湖西进”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见和建议,与专家学者共同规划设想湖西景区的未来。
杭州市政协召开
西湖西进历史文化内涵专题座谈会 王国平书记在听取专家意见后,由衷感谢专家学者对“西湖西进”的关心和支持。他说: 文化是城市的根系和灵魂,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来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粹,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因此,打好“文化牌”是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战略制高点”,能否突出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是综合保护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我们不仅要在规划上注重文化需求和导向,更要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内涵和品位。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记得会议开到中午12点半以后才结束。送王国平书记走出市政协机关时,我感慨他对杭州情况的熟悉,王书记边走边随口说:“我老婆说我对杭州的熟悉,都可以开出租车了。”17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一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对所在城市熟悉到可以开出租车的程度,对市民来说实在是一件好事。 这次会议以后,王书记在市政协办公厅报送的《关于“西湖西进”实施过程中有关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等问题的建议》上批示: “很有针对性、操作性,赞成。请西湖指挥部注意落实。又:请市政协继续深化这一课题研究,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西湖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工程的质量和景观效果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建设者最关心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景观效果,根据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意见,市政协由马时雍、施锦祥副主席带队,组织专家对进行中的“西湖西进”工程进行检查。 于是,2003年8月初一个闷热的下午,西湖边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杨公堤工地上来了一群“奇怪”的人,他们没有游客的闲情逸致,却比游客更关心景点的美感;他们不是工程建设人员,可对建桥、构景、绿化似乎比工人们更在行。 原来,他们是市政协组织的工程质量检查组。接着几天,检查组又冒雨检查了曲院风荷、金沙港、花港、花圃、茅家埠等景区。我也参加了检查活动。 专家们根据王国平书记“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不留遗憾”的要求,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检查、考察,紧接着在星期天召开讨论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畅所欲言,及时指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80条大大小小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和建设者参考,许多意见和建议都及时得到了采纳,为提高西湖综合整治工程质量作出了贡献。 工程建设期间,时任市政协副主席施锦祥、韩国熹还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到工地视察,对工程给以充分肯定,并积极献计献策。 2003年9月,当“西湖西进”建设工程即将完成时,省市政协又组织省、市政协委员对湖西景区进行了视察,对工程予以肯定和好评,对建设者表示慰问和感谢。 在北山街改造期间,市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对挖掘文化内涵和具体的道路铺装设计等进行了研究、讨论,还召开了北山街历史文化景观论证会,时任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施锦祥到会听取专家的意见。我也参加了会议。 2004年5月,热心市民王水福、赵大川写信给市委主要领导,建议在北山街改造中恢复武松墓和苏小小墓。此事引起了广泛关注。6月1日,时任市政协主席虞荣仁主持召开论证会,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俞国庆、陈振濂参加会议,与专家和热心市民就两座墓重建的利弊、方式等进行了讨论。 6月7日,市政协办公厅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苏小小、武松墓重建问题的情况报告》,王国平书记在报告上批示: “衷心感谢市政协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请名胜区管委会高度重视论证会提出的建议,以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2004年9月,苏小小墓、武松墓重现于西泠桥畔。 肆 湖滨地区改造工程和“西湖西进”工程进展的关键阶段,正值杭州面临50年来的高气温。市政协一直关注着高温酷暑中的建设者,在气温最高的那几天,市政协艺术团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2003年7月31日晚,市政协还把西湖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者请到杭州红星剧院。在剧院门口,建设者们愣住了——盛装的锣鼓队敲敲打打地把他们迎进了门,使他们意识到,今天,自己是这座崭新剧院的主人。 来到剧院内,建设者们又深深地体会到组织者的细心:每个座位上放着一瓶矿泉水、一把纸扇,展开扇面,上面印着晚会的节目单。晚会开始了,时任市政协主席虞荣仁作了简短的讲话,他深情地对建设者说:“你们辛苦了!”一时间,那些手上青筋暴露的汉子们,心头一热,眼眶湿润了,他们有一种被理解、尊重和赞颂的感觉。台上作为背景的一行大字“西湖明天更美好”,表达了剧场内所有人的心愿。 艺术家们来到工地慰问建设者的专场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建设者,有力地支持促进了工程建设。王国平书记在市建委一份反映慰问演出情况的简报上批示:向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作出积极贡献的市政协艺术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见 下 页 ↓ 伍
净慈寺
净慈寺是公元954年吴越王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造的,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是西湖四大丛林之一。这里有著名的南屏山景和净慈寺钟声。寺前原有一口大钟,每到傍晚,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荡,将人带入“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之中。“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组成了“西湖十景”中两处迷人的晚景。 由于历史的原因,净慈寺两侧房产长期被占用,影响了佛教文化的保护和这一带的景观。对这一问题,市政协长期予以关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003年5月15日,时任市政协主席虞荣仁,副主席马时雍、施锦祥、蒋福弟、曾东元等带领委员,对我市佛教房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专门召开主席会议和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 2003年7月3日下午,时任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曾东元又陪同时任市长茅临生到净慈寺视察,研究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问题。我也参加了这次视察。 在此基础上,市委专门召开了保护宗教历史文化遗产、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会议,对解决净慈寺房产等问题形成了纪要,使这一问题的解决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参与对西湖和杭州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在市政协一直延续着。2006年7月26日,在时任市政协主席虞荣仁的带领下,组织政协委员视察吴山景区整治工程,并召开座谈会,提出建议。2007年7月23日,在时任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的带领下,组织委员和专家,视察南宋皇城遗址及周边历史文化遗迹,并就遗址的研究、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活动我都参与了,并做好活动协调和后续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市政协建议等工作。 陆 西湖的保护和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西湖的山水、文物、景点、环境等物质形态的保护建设; 二是对西湖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等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弘扬。 在积极参与保护物质形态西湖的同时,市政协又进行了非物质形态的西湖文化和杭州人文精神的保护和建设,弘扬西湖文化和新的杭州人文精神。 20世纪80年代,由时任杭州市政协主席周峰主编的“杭州历史丛编”,是一套比较全面地介绍杭州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汇集了一个时期杭州历史的研究成果,对传承杭州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2002年3月,由市政协文史委(现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杭州文史丛编”共6册出版发行。这套丛书以杭州近现代史上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提供的史料为主,对戊戌变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杭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生动的记述,成为了解杭州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不久,市政协文史委(现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介绍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薪火传新育后人》也编辑出版。 2002年春,由时任市政协常务副主席马时雍倡导并主持的“杭州文化丛书”开始编写。2003年1月,《杭州的山》出版。接着,《杭州的山(续集)》《杭州的水》《万松书院》《胡雪岩故居》《杭州的寺庙》《杭州的古建筑》《杭州的考古》《杭州的街巷里弄》等相继由杭州出版社出版。由我撰写的《杭州的名人》、市政协文史委(现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杭州历代名人》和《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等书也相继出版。杭州的历史文化、西湖文化和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梳理和弘扬。 西湖文化是西湖山水的灵魂。我在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工作时,就撰写了论文《创立西湖文化学的思考》,发表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上,较早提出了“西湖文化学”的概念。 我到市政协工作以后,考虑编写介绍研究西湖文化的书籍,旨在对西湖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和探索,以进一步弘扬西湖文化。2004年,我与时任市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宋涛商量,以市政协办公厅和市政协文史委的名义,编写题为《西湖文化》一书。我们精心物色作者,我还主持召开了作者座谈会,明确写作的目的和要求。除了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之外,我撰写了其中的《西湖和西湖文化》《西湖名人文化》两篇文章。这是一本较早系统梳理西湖文化的图书,由我和宋涛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杭州市委注重对杭州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弘扬,我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做了一些工作。2001年9月,我撰写的分析杭州人人文性格及其成因的《话说杭州人》由杭州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市委召开新时期杭州新的人文精神座谈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提出了建议。不久,《杭州日报》用一个版面摘要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内容。2008年,我在《中共杭州市委学校学报》第1期,发表了《发挥杭州名人文化在杭州发展中的作用》的论文。2012年2月,我参加了《杭州》杂志社举办的“用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座谈会,我的发言稿《弘扬地域文化,再创城市辉煌》后被载入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杭州智慧——来自西子湖畔的思考》一书。 我在市政协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杭州历史文化知识,结合一些调研视察活动的体会,撰写了介绍南宋历史的《西湖边的王朝》、介绍吴越国历史的《西湖边的佛国》、介绍杭州历史上才女佳人的《西湖边的红颜》、介绍历史上与杭州有关的书画家及其作品的《西湖边的墨迹》、反映历史上杭州人文故事的《西湖的历史星空》等书,大力宣传、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市政协文史委(现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写“杭州文史小丛书”以后,我积极参与,撰写了《樟亭倚柱望潮头——杭州历史上的樟亭驿》《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杭州诗词》《白云来往青山在——元代杭州诗词散曲》《涌金门外柳如烟——明代杭州诗词散曲》,这几本书都已出版。这些年来,我还在《杭州文史》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杭州历史文化的《杭州历史上的马塍》《马塍花开满城香——马塍的花卉业》,在《联谊报》《杭州日报》《杭州》周刊、《杭州政协》《山海经》《古今谈》等报刊上发表了介绍杭州历史文化的文章。 时间的列车已驶进了新时代,人民政协有了新的使命和担当。我相信,作为杭州市的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仍然会情系西湖,把保护、研究、建设西湖,梳理、传播、弘扬西湖文化和杭州新的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作者孙跃,系第八、九、十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