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茶,被誉为“绿茶皇后”、居中国名茶之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于天下,乾隆爷、胡公、茶圣陆羽、苏东坡……等文人墨客都留下与西湖龙井茶的故事和佳句,同时这也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而一杯西湖龙井茶,你不仅能从中嗅到山野间的气味,还能品尝到炒茶手艺人的执着和匠心。 近日我有幸登门拜访聆听,炒制西湖龙井茶的一代传承人,“大工匠”王卓再老先生。聊聊他这一生炒茶、事茶、爱茶的小故事。
初见91岁高龄的王卓再老先生时,开始他还是有点拘谨甚至有点木讷,我一看这要冷场的阵势,立马直奔主题去聊茶,一当说到茶事上,他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精神,最后聊到眉飞色舞时目光炯炯,说到高潮时他还会仰头发出爽朗的欢笑声,可敬可爱之极。
1929年,王卓再出生在西湖之西狮峰山下的龙井村,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五。家境贫寒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当年小学只读了两年的王卓再就辍学了,他跟着父母、长辈学习采茶、炒茶,从小炼就出一手的好手艺。他说:“采茶多是女的,但我采得比她们还好。我采的茶叶,大多是一样大小的,行家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我十七八岁的辰光,有一回村里一百三十多个人比赛采茶,我还得了第一名。” 1950年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成立,设五个产制区:狮(狮峰)、龙(龙井)、云(五云)、虎(虎跑)、梅(梅家坞云栖)。
王卓再通过招工进了茶场,成为茶场第一批成长在西湖龙井茶原产地的,真正会采茶、炒茶的技术工人,由于从小炼就炒茶好手艺加上“肯吃苦、勤用心”,他很快从技工升为技术员,再被提升为副场长。 王卓再老先生说:早先龙井茶,只注重内质,外形是不讲究,即使高级的龙井茶,外形也是和“虾皮”差不多,茶条有点带扁,但茶叶开杈、弯曲起皱。直到抗日战争以后,龙井茶炒制技术又有相当的进步。 这里就必须提到原名袁长洪的“阿洪师傅”,1903年出生的阿洪师傅,是杭州上泗袁浦人,19岁的他钻研改进龙井茶炒制工艺,形成了龙井茶“扁、平、光、直”的外形特点、俗称“雀舌”。阿洪师傅比我大28岁,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的好。所以我当副场长的时候就把他请到杭州龙井茶场工作,并拜他为师学习炒茶。
阿洪师傅是近现代龙井茶炒制的创始人。王卓再是炒制龙井茶发扬光大的传承人。 1956年 年仅27岁王卓再被任命为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的第三任场长。
1958年 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撤销,并入了新建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属的茶叶试验场,王卓再被任命为第一任场长。 在他的带领下,茶叶试验场不仅承担重要的育种试验任务,还每年培养几十人的炒茶学徒,为龙井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炒茶技师。 上世纪90年代,正在炒茶的王卓再 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王卓再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提炼龙井茶手工炒制手法,总结出“抖、搭、拓、甩、抓、捺、推、扣、磨、压”十大炒制手法,成为龙井茶炒制技艺的集大成者。
1985年 王卓再写出并出版《龙井茶炒制》一书,这是最早系统地、详细地介绍龙井茶炒制技艺的经典书籍,被浙江省农业厅定为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培训的专用教材,对指导龙井茶生产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89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文字、图片和内容作适当修改后,再版了《龙井茶炒制》一书。
2014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再添加新一代传承者等内容后,三版了《龙井茶炒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叶试验场第三任场长姜爱芹专门写了序。
2006年,已经77岁高龄的王卓再老先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将龙井茶制作的十大手法拆解后拍摄一个培训录像教材,来保证一代代地去传承?获公司姜爱芹领导的认同,当年春季开拍。 炒茶是个消耗很大的体力活,其间因为拍摄角度和动作裁剪的需要,需不停地反复。连续两天、每天工作超过八个小时才圆满完成拍摄。外人也许很难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让一个77岁的老人不拿一分钱的报酬,执着去完成如此艰辛的任务。 龙冠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姜爱芹说:这是王卓再老师对龙井茶的那份感情,那种挚爱和执着近乎偏执。 2018年 鉴于王卓再先生为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的提升和传承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和茶行业中工匠精神的典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决定授予王卓再“当代中华制茶大工匠”的荣誉称号。(证书编号0001)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向王卓再先生颁发荣誉证书(牌)
我与王老先生交谈中,其中有四处特别让老先生津津乐道。 “三本书、一生情” 他说这三本书和炒制手法录像培训教材,是他一辈子爱茶、事茶、炒茶心血的结晶。他相信:只要龙井茶还在做,这本书中传承和提炼的“炒茶经”,就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给毛主席送茶” 有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就是给毛主席送龙井茶。 1957年在龙井茶场党支部书记的提议下,场长王卓再具体负责总体安排,在清明后两天上狮峰山,派最好的采茶能手去采摘一芽二叶初展、长约2公分的芽头,选最好的制茶师傅炒出了一斤多品质上等的龙井茶,再经过审评从中选了一市斤,用铁罐封装、外加木盒包装,上写着:北京中共中央毛主席收,并派专人送到城里邮局寄出。 大约过了十天,收到中央办公厅的来信,大意是:“茶叶收到,谢谢。按照规定中央不能收礼。不过,这次收下了,下次不要再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非常高兴,毛主席总算喝上我们做的龙井茶,也算圆了我们一个心愿。 “见到周总理” 50年代正是春茶时季的某一天,王卓再骑着自行车正沿龙井路回村,突然身边驶过一辆小轿车,他心里想肯定是来大领导了,于是他用尽全力追着汽车骑,到凉亭公路的尽头车停稳车门打开时,他也正好赶到。车上下来两个人,定眼一看其中一位是敬爱的周总理,他立马迎上前嘴里喊着:周总理、周总理。 原来周总理是在工作的间歇,只带着秘书和司机私访龙井村。于是他陪着周总理进了村,泡了一杯上好龙井新茶请周总理品尝……周总理提议去炒制工坊参观学习,周总理观看很仔细、王卓再在一旁讲解技术要领,最后周总理又说去伙房看看大家的伙食,进厨房一看有红烧肉、咸菜炒笋片、炒青菜这三个菜时,周总理连连称好,还对着红烧肉闻一闻,说好香哦…… 周总理的亲民至今让王卓再老先生夸赞不已。后面调任农科院茶研所茶叶试验场任第一任场长时,在梅家坞他又见过周总理。今天说来都让王老先生倍感自豪。 “四上龙井村问茶” 那是解放前的事了。杭州城里有一个有钱的老板,一天坐轿来到龙井狮峰村来寻茶,当时正是春茶季节,龙井村家家户户都在炒龙井茶。在狮子峰下他看到一位姓王的老人(王卓再的爷爷)在炒茶,攀谈后老人拿出前些天已炒好的龙井新茶,请这位老板品尝,饮后感觉味道真好,就买了两斤上品龙井茶带回去,心里非常高兴。 老板一回到家中,就叫来佣人烧水泡茶,喝后感到味道不对,心里顿觉是被老人家骗了。第二天他坐轿气呼呼地来到龙井村找到卖茶老人,他对老人说,你卖给我的不是道地龙井茶,老人说我家的茶叶就是采自狮峰山上、又是自己炒制,肯定是正宗的龙井茶,两人再坐下来喝茶交流后,认为是水的关系,因为龙井狮子峰下狮子泉里流出来的白沙泉水,和虎跑泉水是一脉。 肯定是水的问题后,这位老板就带了几瓶泉水回去,到家就急忙用带回的泉水烧开来泡茶,一尝觉得是比上一次好一点,可和老人家里喝的味道还是不一样,他还是怀疑老人卖的龙井茶有假,不然同样的水味道为何不同? 第三天他坐轿再次来到龙井村找到老人,说用这里的泉水回家来泡茶,味道还是和你这里喝的不一样?肯定是你的茶叶有问题!老人诚恳地说,我家世代种茶做茶,卖给你的茶确实是自己生产的,绝对没有骗你。两人再分析原因,结果找到了长期烧井水的铁壶上,壶里会结上一层老碱,这会影响所烧泉水的品质。这位老板半信半疑又带回几瓶泉水回家,到家就叫人去买了一把新壶来烧水,这一次泡出来的茶叶,喝起来就和在老人家的一模一样。 这位老板高兴啊,第四天坐轿是兴高采烈去龙井村会会这位老人,他对老人说,你家的茶叶是真正道地的龙井茶啊。这个故事说明,茶和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王卓再老先生现在每天最爱的是喝上一杯龙井茶,看看电视、看看茶书、抄写钢笔字。
他对喝绿茶有讲究的,概括起来是“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上等的绿茶虽价钱高,也要舍得多放点茶叶,这样喝时才有味;一般的绿茶价钱虽低,可也要少放点,否则如同喝药。 一个半小时的谈访内容,我脑子里想着的关键词是“留住手艺”。
工匠也有“技、艺、道”三个层面,大工匠王卓再老先生已经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令我十分敬佩。 临告别时,王卓有老先生说赠送一本书留我作纪念,他端坐在书桌前,问了我的大名后,认认真正写下这几个字,一声“小茶友”让我好生喜欢,这是一次真正的“以茶会友”。
谨以此文向大工匠王卓再老先生致敬、祝福他健康长寿。 备注:部分内容参考自2014年出版《龙井茶炒制》一书 敬表感谢。王卓再老先生,是我清河初中10班同学赵敏芳的公公,感谢她的引见。 ▼延伸阅读▼ 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用双足篆写美丽人生 读《湖滨理想图 浣纱河往事》追忆我与浣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