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杭剧老艺人学唱唐诗
小朋友可免费报名
还想请杭州人多帮忙
黄龙杭剧团《苏小小》剧照
杭州杭剧团的大型杭剧现代戏《永远的雷锋》剧照
昨天凌晨1点52分,陈漪终于修改完了纪录片《杭剧寻踪》的文案三稿。回首三年的寻访过程,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即便是唱首挽歌,那又如何?”
2011年9月,陈漪到上海戏剧学院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个剧种叫“杭剧”,是杭州最本土的剧种。作为土生土长30多年的杭州人,陈漪居然从未听说过家乡的这个剧种,觉得非常惭愧。
后来,陈漪发现从没有人对杭剧做过系统的研究。作为杭州人,她将研究课题对准了正在走向消亡的杭剧。2013年下半年,已经在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的陈漪(教对外汉语),她的课题拿到了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开始筹拍纪录片《杭剧寻踪》。
@杭剧历史 曾经风靡一时
一个晚上三场杭剧在不同剧院演出
杭剧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多为“路头戏”——即没有剧本和固定的唱词说白,演员演出前聚在一起,大致说下故事大纲分配好角色,这就上场了,完全没有文字资料留存。于是陈漪就跑到上海、杭州和宜兴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那个年代的旧报纸和档案资料,寻找杭剧线索。
1923年,杭剧史上第一个科班“民乐社”成立。1924年1月31日,这些以丝绸工人为主的民间艺人,首次使用“化妆宣卷”的名义进行了演出,首演内容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这便是杭剧的雏形。
在诞生之后的二十来年里,杭剧曾一度在江浙沪非常红火。演出最辉煌时,上海大世界曾出现过同一个晚上三个杭班在不同剧院演出的盛况。在这期间,先后涌现出民乐社、同乐社、顺记舞台、永记舞台、德记舞台等13个班社。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杭剧的发展进入低潮。到了解放时,仅存杭州的春秋杭剧团、宜兴的群谊杭剧团以及宁波的宁波杭剧团三个民间职业剧团。
1961年是一个转折点,轰轰烈烈的杭剧改革开始了。杭州市文化局从杭州各个艺术团抽调了大量精英人才到杭剧团,当时有108将之说。杭剧进入改革期初期,无论小戏、大戏都采用了杭滩的音乐。杭州滩簧产生于清代中期,属于叙唱类的曲艺品种。1963年起,高亢激昂的武林调成为了主流,杭剧现代戏也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每到一处,上座率都是百分之一百。但1968年随着杭剧团的撤销,杭剧从此远离了杭州人的记忆。
重回大众的视野,是在30多年后。黄龙越剧团在团长朱燕燕的领导下,开始了尝试恢复杭剧演出。他们排了折子戏《双下山》和杭曲《西湖美景天下扬》,当时在黄龙洞表演,吸引了不少老杭州人观看。2006年,杭州黄龙越剧团重新编排了杭剧《苏小小》在杭州剧院上演一周,几乎天天爆满。后来又推出电视剧版,一共4集。
不过当时的杭剧既无专业剧团,也没有业余剧团,老艺人亦所剩无几,断层已十分严重,曾经繁华一时的杭剧濒临灭绝。直到2009年,杭州杭剧团和黄龙杭剧团在胜利剧院正式挂牌。杭州杭剧团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为主,致力于传承现代戏;黄龙杭剧团建立在黄龙越剧团的基础上,以传承古装戏为主。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杭州杭剧改革组组长董其峰深感责任深重,他认为曲艺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最重要的是要观众“坐得下来、看得下来”。改良的杭剧现代戏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杭剧唱腔,又加入了滑稽的元素,因此也入选2010年杭州文娱生活年度现象。特别是去年的杭剧现代戏《永远的雷锋》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也坚定了他们传承保护杭剧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