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在贵州支教的36岁萧山戴村小伙杨明,最近登上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这让他自己都有些意外。 上周末的早上,接通杨明的电话时,他正忙着在县城购买新房的装修材料。“平常忙教学,实在没时间,只能周末赶紧去买点材料。” 回望自己在贵州支教的11年,小伙子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做了喜欢做的事情。 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 他一次次选择了留下来 杨明想要去贫困地区支教的心愿,其实由来已久。 2004年高考后,杨明曾经骑行去过安徽,路过祁门,看见了希望工程的一个公益广告牌,印象特别深,那时他就动了去山里支教的心思。杨明说,在他毕业之前的2006年暑假,他已经组织了一些人在祁门支教了一段时间。 2008年6月,杨明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毕业。那时的他和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娃哈哈爱心支教团的招募启事,便报名跟随支教团来到了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那年,他25岁,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薪过万。 2010年,其他支教队员纷纷离去,孩子们哽咽着对杨明说:“老师,真想您一直教我们下去,初中、高中、大学……” 于是,那年,他考了黔西县特岗教师,就这么留了下来。 因为一直有个考研梦,杨明边工作边买来教材准备。2012年,他考上了研究生,是走是留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他面前。 “当时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很高兴,但是想着要离开孩子们,又有点难过。”“六一”节,杨明给孩子们送了礼物,还教他们唱了周华健的《朋友》,“没想到那次孩子们都哭了,虽然我没说过自己要走,但孩子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六一”节后,杨明带着孩子们去镇里参加小升初考试。路有些远,有个孩子就提议,给杨明唱首歌,说是送他的礼物。“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这就是之前他教孩子们的《朋友》。 杨明说:“当时我听完,心里真的很纠结很纠结,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重,孩子们哭,我也跟着一起哭。” 他又一次留了下来。 支教11年来,从金碧镇瓦厂小学到观音洞镇景山小学,从观音洞镇新合幼儿园、熊洞幼儿园到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杨明主动请求任教条件较差的村寨,住空教室、租民房,“这样能更加贴近学生,关心陪伴他们”。 “早些年,买菜做饭、家访都要走路,还有挑水,少则四五里,多则十几二十里。”杨明说,这种泥泞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18年,黔西县脱贫摘帽。 这种艰苦的生活,很多人很难适应。但是,杨明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当孩子们牵着手,当孩子们微笑地去向你打招呼,说‘老师好’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满满的。孩子们在成长。然后我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味道,跟着他们慢慢地成长。” 在杨明的朋友圈里,他经常会开玩笑说,感觉自己在逆生长,“因为孩子,让我有一种逆生长的感觉,或许这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因待花开而忘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