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清明节期间,河南姑娘李晓玉每天都会到滨江区的美女山公墓,代人祭扫。 李晓玉25岁,是一位生命礼仪师,大学学的是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2018年底,晓玉来到了杭州,今年清明节期间,她做起了“思念代理人”,代人祭扫。 “工作4年,见过了许多生死,最大的感受,是珍惜当下吧。”李晓玉说。 选专业没说服父母 2012年,李晓玉还在上高二,有一天,她和堂姐讨论填报大学专业的事,两个人聊到了电影《入殓师》。 好奇心,让殡葬管理专业成了李晓玉报考大学专业的唯一选择。但是,对于她的这个选择,父母是不同意的。 “他们怕我只是一时冲动,以后会后悔。”李晓玉说,当时也没有说服父母同意自己选这个专业,后来他们也没说什么了。 工作后,父母比李晓玉还好奇,经常会打电话问她,这个工作是怎么样的。 工作四年曾想过放弃 2013年,网友“米琦要努力向上”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课程表:星期一学的是殡葬概论、遗体收殓、现代整容技术、插花艺术;星期二学的是火化机理论和操作、挽联写作、风水文化。 当时,这张课程表被大家称作“恐怖”课程表。 李晓玉说,她学的差不多也是这些。课程并没有那么可怕,就跟在教室里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是一样的。 大学毕业后工作4年,李晓玉想过放弃。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份工作不是很理解,有一段时间也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李晓玉说,有几个儿时的朋友,听说她在做这个工作,都跟她疏远了。 但最后,李晓玉还是坚持下来了,“就像我们几个同事常说的那样,这份工作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我是代表家属来的” 代客祭扫,是在特殊时期,替家属和已故的亲人搭建起一座特殊的沟通桥梁。在李晓玉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在做这个业务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完成一个工作,我是代表已故之人的家属来的。”李晓玉说,每个委托他们祭扫的人,都有一个深情的故事。 2016年底,李晓玉接到了第一个单子,是替一位老爷爷办理落葬。她至今记得,落葬的那天,老人的子女带来了一个风筝。 “风筝很大,很漂亮。他们说,老人很爱风筝,那是他生前亲手做的。”那一年,李晓玉和老人的子女成了朋友。2017年底,老人去世一周年,子女长期生活在国外,就委托李晓玉去祭奠父亲。 李晓玉记得很清楚,那天是个雨天,她买了鲜花,还跑了很多地方,专门买了一只风筝,送到了老人的墓碑前。 工作4年,李晓玉见过很多生死,也遇见过许多感动的事。 李晓玉的同事倪云龙,也跟我们说起了一件难忘的事情—— 那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人的儿子大概在3岁时过世了。孩子刚安葬在陵园的那段时间,妈妈几乎每天来看他。我们在旁边看着,都觉得很不忍心。 突然有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妈妈没有来了。 她打电话跟我们说,她可能有一段时间来不了了,他们有了新的宝宝,特地委托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为她过世的孩子代祭扫。 我还记得,她让我们在小孩坟前读的一段话: 亲爱的宝贝,这次妈妈不能来看你了。不是因为妈妈不再想你了,而是因为,妈妈将再生一个弟弟(妹妹)。 孩子,我们对你的思念,丝毫没有减少。 …… 第二个孩子出生半年不到,夫妻俩就带着他来看过世的哥哥了。 我们每天在园子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墓碑,每座墓碑下面,都是一段人生。 一天大约有20人预约代祭扫业务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清明节有些不一样。 3月24日,滨江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清明安全祭扫管理服务的通告”,倡导居家追思、网络祭扫、代为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市民通过“滨江民政”微信公众号,就可以申请网上祭扫、代为祭扫。 代祭扫完成后,滨江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微信向对应祭扫者发送祭扫现场的照片或者视频。 代客祭扫的流程为:鞠躬、擦拭墓碑、摆上鲜花、鞠躬后离开,全程免费。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都没法回来,但依然想到陵园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推出了这个业务。”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吕和军说,这几天,一天大概有20个人预约代祭扫业务,大多是在国外回不来的人。 代祭扫业务将持续到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