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孙毓 通讯员 甘露 今年的11月4日是沈旦和妻子结婚周年纪念日,也是妻子的生日。 30岁的沈旦从来不是个浪漫的人,身为民警,常用表情是“面无表情”,口头禅是“保密”,一年不发10条朋友圈,行走间“人狠话不多”的气场一米八。 今年11月4日,他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老婆生日快乐、结婚纪念日快乐!远处的‘陌生人’,‘生日’快乐!” 这个沉默内敛的男人,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把这一天赋予了更有重量的意义,刻进了她、他、还有那个远方陌生人的人生里。 等了5年的电话 沈旦是杭州市公安局反恐支队的一名民警,工作中的沈旦像块冷硬的石头,生活中也是个理性派,让他回忆心情激动的时刻,皱眉想了半天,“一次是结婚,一次女儿出生。” 今年6月,沈旦接到杭州上城区红十字会通知,他与来自江苏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对成功,几率接近十万分之一。 消息来得突然,但不意外,这一天沈旦已经默默等了五年。大学时,沈旦在校园里完成了第一次献血,从此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累计献血超过了1000毫升。 2014年12月,沈旦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得知自己满足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库的条件,而且当天就可以入库,当即就决定采集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之后他就一直在等。 当电话的那头问他“愿不愿意捐献?”时,沈旦想都不想就说好,挂了电话才想起,要问问家里人的意见。 “能不捐就不捐,为什么非得你去捐呢?”父母本能地反对。 发给妻子的微信很久没回,后来沈旦才知道,收到他微信后,妻子飞速在上网查询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没有伤害,看了很多资料后,才回他。“去吧,我支持你。” 好不容易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沈旦又遇到了实际问题,之前在浙江省中医院多次高分辨检测和全面体检,完全符合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各项要求,但在8月23日的最后一次体检中,他被检查出血压有130多,虽然不影响捐献,医生还是叮嘱他最好把血压降下来。 第513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在捐献之前,你可以选择反悔,但是进入采集捐献的最后一步后,这时候受捐者已经进入了无菌仓,完全丧失了免疫力,如果你这时候反悔,他就会死。”医生反复确认,言下之意是“反悔要趁早”。 沈旦头也不抬签字,救命的事,他不开玩笑。 放了好几年的夜跑又被捡了起来,单位里、钱塘江江边、小区里,沈旦开始一个人练习跑步,每次跑3到5公里。 10月,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通知沈旦,根据配对人的身体情况,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间定在了11月4日。 十万分之一的缘分果然不简单,沈旦笑了,这一天刚好也是妻子的生日和夫妻俩的结婚纪念日。 10月底,沈旦才告诉妻子,11月4日没办法陪她过生日了。 10月31日,沈旦在省中医院入院注射了动员剂,为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捐献做最后准备。腰酸、无力,这是他注射动员剂之后最明显的感受,妻子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11月3日晚上,沈旦陪着妻子吃了晚饭,还送给了妻子一副耳环。 第二天上午8点不到,他就在妻子的陪同下等候在了医院里。上午8点,在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后,病床边的血细胞分离机启动,血液从沈旦手臂上的导管中缓缓流出,捐献造血干细胞正式开始。 经过近5个小时,最终一共采集了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天下午3点,这袋“生命的种子”就被送往了受捐者所在的江苏苏州某医院。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名单后面多了一个名字——第513例,沈旦。 重生 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几岁,不知道他住哪里。 受捐者的信息是保密的,沈旦不知道谁和自己有十万分之一的缘分。 捐献之前,沈旦躺在病床上,护士走进来把一封信交给了他妻子,信是手写的,字不漂亮但很工整,一笔一划,是受捐者妻子写的,大概意思是,老公孝敬长辈、疼爱小辈,是亲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本来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老公突然检查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家人近乎崩溃,儿子的配型也失败了,本来已经失去了希望,结果传来配型成功的消息,而且同意捐献,这给黑暗中的一家人带来了曙光,生的希望。信的最后,对方再三表示感谢感恩,同时衷心祝愿沈旦和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沈旦来回读了好几遍,然后把信放在书架上,书架摆放着他在工作中得到的荣誉,个人三等功、个人嘉奖、优秀公务员……信,被他小心地放在这些荣誉中间。 捐献完回到家,接到领导的命令“原地休息”,一直不接受“捐造血干细胞不是捐骨髓”科学道理的爸妈忙着把热气腾腾的筒骨汤和土鸡端上桌,妻子给他榨了最爱喝的果汁,还给他洗了脚,女儿只有3岁,妻子说以后每年11月4日一家人都要一起过。 沈旦觉得自己幸福极了,就是不知道对方怎么样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不能发挥作用?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吗?他的父母妻儿是不是也给他准备了很多好吃的? 没有联系方式,沈旦想了想,发了个朋友圈——远方的陌生人,“生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