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声震翻邻里和睦的小船
昨天,坐在城北吉如家园某单元403室的盖阿姨家里,头顶又传来了“嗒嗒嗒”的声响。声音有些发闷,但在房间里还是能听得很清楚。
盖阿姨说,5楼住的是陈奶奶,年纪很大了,一直一个人住。“我今年也60多岁了,心脏有点毛病,住进来之后,这个声音就一直困扰我们。”盖阿姨说。
盖阿姨家里还养着一条宠物狗,每次听到楼上传来声响,小狗便开始叫唤,更让盖阿姨一家觉得心烦。
“我倒不觉得老人家是故意要弄出这些声音,但我们真的受不了。”盖阿姨说,自己刚刚就是被楼上传来的声音吵醒的。
事实上,两家人本是老朋友,如今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按理说应该比较容易沟通。但是,这几个月来,为了拐杖声这点事,盖阿姨一家多次上门和陈奶奶沟通,从沟通到请求,后来变成了争吵,但都没效果。
别的办法盖阿姨一家也不是没有想过。家里人曾经买来一根轻质拐杖,送给陈奶奶,希望她换一根拐杖用,声音可以小一点,“但她坚持要用原来那根。”
后来盖阿姨家人又提出,给陈奶奶家铺上地毯,但陈奶奶还是拒绝,“她说她家连装修都没有,要地毯干什么……”
今年春节前,两家人为了这件事闹到了报警的地步,但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两家人的关系也恶化了。
“我们也想找她的子女出面谈,可她家大女儿生了病,二女儿和三女儿都从来都没见过,这个方法也行不通。”盖阿姨叹了口气说,有一次碰巧在楼下遇到陈奶奶的大女儿,盖阿姨赶紧和她倒了苦水。陈奶奶的大女儿向她表示了歉意,说母亲确实有点拗。那次之后,陈奶奶还真的“收敛”了一段时间,可之后,又老方一帖了……
一套大房子和一个独居老人
走出盖阿姨家,记者来到503室。敲开门,陈奶奶将记者领进了房子。
一头银发,身材伛偻,腰间横挎着一个黑色小皮包,手中拄着一根红褐色四脚金属拐杖,“我今年87岁了。”陈奶奶说。
陈奶奶的拐杖有些奇怪,它的四个脚已经被加工过,都包上了一层黑色的自行车外胎。陈奶奶走路时,拐杖拄到地上,声音是有,但不再是金属撞击地面的脆响,有些发闷。
“这还是前两天社区的人上门给我包起来的。”陈奶奶说,自己原本住在华丰的老房子里,可老房子拆迁了,她才住到了这里。自从去年下半年查出膝盖有骨刺,她就开始用起了拐杖,走路时便能减少一些痛楚。如今,她走路变得非常慢,年轻人走走两分钟的路,她得拄着拐杖,花上几倍的时间才能走完。
“我走路需要拐杖,晚上上厕所难免会发出声音,你说对不对?”陈奶奶看着记者,像是期待着肯定的回应。
陈奶奶家的房子可以说就是一间毛坯房:清一色的水泥地,客厅和几个房间刷着白墙,厨房甚至还裸露着水泥内墙。
记者在房里四处走走,几个纸箱子、一张床、几样常用电器、一张桌子、一些锅碗瓢盆,陈奶奶的家当几乎可以一眼看完。
在冰箱旁,记者发现了一袋航空小菜。“这是我拿到老年食堂下饭吃的。”陈奶奶说,自己在家已经不开炉灶了,两餐都在社区食堂解决,也不想老是待在家里,可楼下邻居就是不满意自己在家里走动,她也想不通。
就在陈奶奶说话时,记者发现,那袋榨菜,早已过了保质期。
回想楼下盖阿姨家的情形,陈奶奶这套房子真的挺显大的——不仅因为房间里空荡荡的,更因为这里只有她一个人。
各有各无奈,心结如何解开
“您有女儿的电话吗?”记者问。
陈奶奶没说话,转过身去抽屉里翻找起来,过了一会儿,一本发黄的手写通讯本摆到了记者面前。
通讯本上记着陈奶奶三个女儿的电话号码,不过,都是固定电话。“我家里没电话,手机也充不上电,也不怎么跟她们打电话了。”陈奶奶说。
临近中午,陈奶奶走出家门,前往社区吃午饭。拄着拐杖,步履蹒跚,陈奶奶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陈奶奶二女儿王女士的电话。
“我是觉得我妈太倔了,真的,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实我们之前也想给她铺个地毯,但她就是不愿意,说这是她自己的房子。后来我们给她买了便携式的痰盂,让她晚上上厕所不用走进走出,但她也没怎么用。”王女士说,“声响是有的,但我想,会不会是她耳朵不太好,所以拐杖落地的声音对她来说没那么响呢?”
王女士说,三姐妹现在各有各的难处:大姐身患疾病,动过手术,需要在家休养;小妹住在转塘,坐公交车来回一趟,一天时间就没了;自己刚做外婆,外孙女出生没多久,得照顾小的。
“我知道我妈妈和邻居争吵,吃了不少苦,但也只能再去苦口婆心地劝一劝。”电话那头满是无奈。
记者随后又尝试联系陈奶奶的小女儿,电话里响起某单位的彩铃。接电话的并不是小女儿本人,对方表示,陈奶奶小女儿确实在那里工作,但目前不在杭州。
挂上电话,记者猛然想起在陈奶奶家楼下时,一位邻居说的话:“老人家这么做,也许是想女儿们能来家里看看她呢?这样的独居老人,其实也蛮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