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公里·儿子·群鱼汇
这辆小货车,是他两年半前买的,到现在已经跑了差不多14万公里。“平均一年跑5万公里吧。除了太湖,我每个月还要回大别山老家一次,带土产食材回来,有时候还去鄱阳湖买鱼,鄱阳湖的鲇鱼那是真好吃……”
张陈原本在杭州城北的农贸市场里贩鱼。专卖野生货,小有名气。半年前,他供货的餐厅老板决定同他合作,开了这家专吃野生水产的群鱼汇。开车的小伙子,原来在他对面摊位卖蔬菜,也跟着来了。
“现在除了进货,还要管店。老实说,大家都觉得进货苦,但我觉得管店更累。”他笑起来。
现在,他每趟要在太湖边收四五百斤水产,天气好的时候,直接弄条小船去湖上。收得最多的是鲫鱼、鳊鱼和汪刺,还有胖头鱼、黄鳝、螺蛳、泥鳅、虾、白条等。一半在市场里卖,一半专供群鱼汇。
有了群鱼汇之后,摊位由他老婆打理,夫妻俩都很忙。儿子在寄宿学校念中学,“一周见一次,有时候还见不上。老婆意见很大。”他说,“没办法,要养家啊!”
吴江·汪刺·派对
当晚第一站,苏州吴江。车停在太湖旁一条小河边。
凌晨一点半,四下无人,只有一对渔民夫妻,正在码头边清理渔网上的水草,两只小狗在岸边玩耍。
张陈熟络地和他们打了招呼。夫妻俩当天收成不错,鱼篓里有七八斤鳜鱼。价格是70元一斤,张陈犹豫了一下,没要。“鱼这个东西,分量会缩水,我在饭店里烧好了才卖118块一斤,他这个价我做不了。”
随后是漫长的等待,大约半小时后,四周人多了起来。渔民和鱼贩驾着各种交通工具在这里汇集,他们每人的标准装备是一双套鞋和一盏头灯。张陈变得活跃起来,每个来的人他都很熟悉,他们相互热情地拉扯、招呼,各种八卦调侃,一同放声大笑。讲价钱会暂时虎起脸来,一旦成交,又立刻恢复了先前那种狂欢的气氛——比起生意,这更像一场老友间的派对。
张陈买了140斤鲜活的汪刺鱼,是渔民在湖上钓到的,此外还有一些小杂鱼、鲫鱼和黄鳝。“汪刺是我之前就联系好的。其他的东西要看运气,今天没什么惊喜。”张陈说,“大约七八年前,这里每晚都很热闹,沿着河摆满了鱼摊,看不到头。现在只有每年国庆节后,刚开渔的一个月,才会有那么多人。”
码头·鳝丝面·白条
大约凌晨两点半,小货车离开吴江,继续向北奔向另一座小镇。在一条黑漆漆的路边停下,熄火。
“睡一会儿。”张陈命令。他自己也盖上军大衣,不一会儿,就发出鼾声来。
大约半小时后,车外响起动静,有人有车。
张陈唰地直起身来,走了出去,招呼大家跟上。
街上仍是黑漆漆的,但人流在聚拢。不远处,是一座灯火通明的农贸市场。
张陈走了进去,熟练地找到一家早点铺子,替每人要了一碗鳝丝洋葱干捞面。“这里的鳝丝新鲜,又便宜。记住一定要吃干捞的,才香。”
他吃得很快。放下碗走出去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
市场门口聚集着大量渔民和小贩,用脸盆、澡盆和桶装着各种河鲜和湖鲜。和在吴江一样,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张陈,张陈也清楚每个人的来路,以及脸盆里那些货色的成色。16年的经验全在一双眼,他瞟一眼就知道:东西是否野生,是否上品,是否值得买。
他在人群里往来穿梭一刻不停。看货,还价,和人们嬉笑打闹。一旦达成交易,就把对方叫到小货车边,过秤,装货,点钱。“虽然很熟了,但基本都是现付。关系再好,也不能拖过三天。”
离开这座市场时,太阳已经完全升起。
小货车有些沉重,上坡能听见引擎嗡嗡的喘息。但活儿并未结束。张陈又打了几个电话,便有渔民在不同地方和他接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全是老关系了,否则这样的鱼虾,哪里留得到现在?早被抢光了!”
末了,他来到另一个市场,终于得到了此行最大的惊喜——一条11斤6两重的野生白条鱼。“收工!”他心满意足。
早上9点,回程的小货车再次路过太湖边。天气很好,开阔的湖面像一幅画。
“真的非常漂亮。”张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