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做好产前筛查,建立早产儿分级诊疗机制
昨天,在浙医儿院滨江院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现里面的宝宝都非常娇嫩,手臂只有成人手指那么粗,睡在“人造子宫”里,接受生命监护。专家介绍,很多宝宝都是早产进来的,在里面一待就是8周以上,高龄产妇生二胎和做试管婴儿生双胞胎,就早产儿增多的两大原因。
出生缺陷增多 要做好产前筛查
“二孩政策”实施后,虽然实际出生的宝宝比预计数要少很多,但二胎宝宝的总数量在增加。据报道,2014年杭州的二胎宝宝约8000多人,浙医妇院出生的18500个宝宝里,估计有1/3是二胎宝宝。
生二胎的妈妈中不少是高龄产妇,产妇年龄和宝宝的健康程度相关。
前几天,浙医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主任施丽萍就接诊了一名患儿,39周出生,体重2600克,不太会吃奶,每次只吃10-20毫升,一看体貌特征、肌张力等,就能判断出是21-三体综合征。这位妈妈已经39岁,是二胎,在怀孕16-20周时,产检医生曾建议她做羊水穿刺检查,但惧怕创伤,就没去做,很可惜。
“去年,我一个人在门诊中就遇到了三四例21-三体综合征。在发达国家,由于产期筛查的普及,这类患儿很少很少。”施丽萍说,所以她和浙医儿院院长杜立中教授都建议高龄产妇,一定要做好产前保健和筛查。
早产会带来诸多问题
因精子、卵子、子宫、输卵管、激素水平等问题,如今做试管婴儿的人越来越多(我国不孕不育率约8%-10%),这导致早产儿也有所增加。
做试管婴儿时,一般都会在体内放三四个受精卵,看发育情况再选择性保存,一般出生时八成以上都是双胞胎。而由于妈妈的子宫容量就那么大,双胞胎很多都会早产。
杜立中介绍,我国年平均早产儿约有1600万,早产率约6%,比美国(12%)要低,比黑人(18%)也要低,偏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和人种有关,“双胞胎对早产率的影响很大。”
早产儿因为脏器功能、呼吸功能不全,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血管方面:会自发性出血,颅内出血、积水等;呼吸系统:肺泡发育不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导致血液流到肺里,增加心脏负担;消化系统: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种病在10年前患儿基本无法存活,现在治疗后死亡率已很低。
据了解,浙医儿院对出生体重1000-1500克的极低体重儿的救治存活率超过95%,对低于1000克的超低体重儿救治存活率约85%-9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建议建立分级诊疗机制
2个月前,施丽萍主任曾接诊过一对早产的双胞胎,一个810克,一个870克,需要上呼吸机,肠外营养支持。
两个宝宝都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但呼吸治疗还算顺利。宝宝还存在动脉导管开放,幸亏妈妈是一名护士,孩子出生后就送到了浙医儿院,发现后经药物治疗,让动脉导管关闭了。如今,这对宝宝已经长到了2700克。
“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药物治疗期是出生后2周内,一般4周之内都还有效,超出4周效果就很差了,需要做外科手术。”施丽萍说,有不少早产儿在出生后,当地医院没给他筛查出疾病,等到发现后难以控制才送到浙医儿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杜立中也举了个例子,早产儿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国家有明确法律规定,34周以内或2公斤以下的新生儿,必须在产后4周内做眼底筛查,筛查发现有问题经治疗后效果很好,不影响以后发育。但有的地方医院没有筛查能力,也没有把早产儿往上级医院送,导致宝宝视网膜病变发生,失明了。
杜立中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他建议,中国应建立早产儿分级诊疗机制,比如1000克以下的超低儿必须送三甲专科医院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