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匠心聚,百业兴。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在各项要素中,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的优化升级直接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浙江聚焦聚力“两个高水平”建设和就业优先政策,坚持高端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础平台、强化技能帮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浙江向制造业强省迈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坚持高端引领 推动梯次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给予记一等功1次,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杭州市奖励人民币50万元……杭州运河技工学校(杭州市拱墅区职业高级中学)教师石丹在22岁的年纪即到达人生的“巅峰”,沉甸甸的收获源于实打实的技艺。去年8月,俄罗斯喀山,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石丹荣获美发项目金牌,“在浙江,练就一项技能,拥有无限可能。” 石丹的成功绝非偶然,她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省始终把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近年来,相继出台省级技能人才统领政策近10个,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带动技能人才的整体发展;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联系制度,县级以上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联系一名高技能领军人才,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启动“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给予最高30万元经费支持;建立“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出国(境)培训制度,目前累计支出费用已达5000万元;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将技术工人工资增长作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内容;建立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浙江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共取得了4金2银6优胜的好成绩。 一项项制度的出台,如水中涟漪,不断涌动,激励着技能人才的成才。 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解决痛点难点 宁做“小白领”,不当“大蓝领”。一段时期以来,这样的职业“偏见”并不少见,这背后既有就业择业观等主观因素,也有技能人才上升渠道有限等客观因素。 如何优化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实现增值与回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省人社厅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着力破解技能人才成长的痛点难点。 王义县是浙江一家企业的绕线工,工作20年,业绩有口皆碑。可过去按照政府主导的评价标准,由于学历等原因,他始终无法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在企业获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后,他不仅获得了证书,还建立了由他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青年人争相学习模仿的标杆。 从2012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出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再到如今全省全面铺开,我省将技能人才的评价权交给行业企业,惠及全省3.94万家企业、82.78万技能人才。 突破,远远不止“评价”话语权的下放。我省制订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浙江方案,扩大学徒范围,确保学徒待遇,建立企校“双师”,全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占到全国的10%;加强“放管服”改革,下放技工院校审批权限,取消部分职业培训审批事项,放宽技工院校设立条件,推进省职业能力一体化平台建设;贯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建立特级技师制度,打通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身份壁垒,架起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一个个沉疴的消除,让技能人才成长迈入快车道。据了解,截至2020年6月,全省高技能人才总数达294.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率为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