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
总理为职业教育站台的逻辑
我毕业于浙江省内一所财经类院校,学校边上是一所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季,两所学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呈现出与两所大学地位不匹配的就业状况。隔壁金融专业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家银行抢走,而身为一本专业的我校毕业生,还得四处投简历向银行推销自己。
更大的心理落差还在于,最后进了银行,两个学校的毕业生都需要从柜员干起,拿差不多的工资,但本科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上远远不如高职毕业生。后来很多人才知道,这所高职学院专门为银行定向培养柜员,根本不愁就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那么红,也是这个道理。这所学校有专门的珠宝课程,就是为深圳的珠宝加工输送人才,毕业生到岗后能无缝对接,企业用起来很称手,因而这些毕业生很容易拿到较高的薪水。
换个角度来说,高职毕业生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多数本科毕业生达不到即插即用的水平,更好用的高职毕业生反倒成了稀缺品。
这种人才断裂的现象不是近年来才有。从2008年开始,“就业荒”常常伴随企业“用工荒”同时出现。整个社会技术蓝领不够用,目标是做白领的本科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直到现在,坐写字楼的收入经常不如盖写字楼的。
去年哈佛大学两名学者提出过一个观点:多数国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前或短期的经济发展,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在他们看来,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20年后经济发展,是为了让学生为20年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结合国内的现状来看,这个观点不无道理。特别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有大量技术升级的需要,本身对职业教育就有更高的需求。
可以用来比较的是制造业强国德国,目前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且他们职业教育的目标要远远高于中国的高职教育。
实际上,德国人几十年前就认识到,高职教育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综合知识,比如数学、科学、语言和集成电路等。
这种理念所推动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德国制造至今仍是世界标杆的原因之一。
顺着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何本届政府在上台后数次提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快部署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指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要让职业教育为社会不断创造人才红利。
显然,这是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做的铺垫。(梁应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