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2:去家访》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2月 《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去家访,最直接的交流对象是家长,家长是隐藏在学生背后的最重要存在。作者黄灯,是一位大学老师,她想要探寻的关键问题即在于家长及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怎样具体而微的作用。由此,在《去家访》中,黄灯刻画出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家庭展示出的驳杂斑斓的生存图景与成长样态。 为了节省工钱,学生正敏的妈妈跟着隔壁的砌墙师傅学着挖地基、和水泥,一寸寸地将墙垒起,她造房子,自己买砖、买水泥、买钢筋。没钱建屋顶时,她外出打工装废纸,没日没夜干了两个月,挣回5000元把屋顶装好。为了供孩子念书,正敏妈妈干过无数种活,到过许多地方,“多辛苦我都不怕”。她,一个普通女人,只想为女儿正敏撑起更好的未来。 黄灯写道:“我的学生,他们来到大学的支撑,离不开父母田间地头、海里岸上、风里雨里、车间工坊的每一滴汗水。”一次次家访后,黄灯不止一次发出类似慨叹。家访之前,黄灯心中更多的是好奇,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家访时与家访后,黄灯心中涌起的更有几分致敬以及深切的感同身受。他们是晓静妈妈、文瑜爸爸、早亮的妈妈与爸爸、何健妈妈、境军舅舅……他们是未被写入此书的许许多多的家长。 与学生源盛一同重走上学路,来回要七八个小时,在黄灯看来,这是极有必要的。“在步行的途中,源盛的求学经历,通过断断续续的叙述逐渐清晰,我无法抵达他提到的每一个地方,却看到了他生命的来路与底色。”对学生来讲,大学老师陪着重走上学路,心中会多出几分喜悦。虽因时光流逝力不能逮,却尽力为之。当年的人走当年的路,不再青涩懵懂,而是多出几分坚定与决绝,对未来的路也有清晰可寻的想法。 《去家访》一书,写到了许多学生的家以及许多与之有过交集的成长空间,还有留过他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的许多地方。提供温暖和保护的家,给过他们启发与教诲的学校,让他们逗留过许久的山林、田野、小河,给过他们慰藉的邻居或亲戚的房屋,还有那一条条方向各异、风景不同的从大学回家的道路。总而言之,这些与学生成长相伴的故乡,皆能给黄灯带来许多启发。故而,它们是重要的物理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空间。早亮的晒谷场与田野,正敏的镇上自建房,何健的外公外婆家、浩天的潮汕的村庄、源盛的木艺工坊、境军读过书的中学……都在其中。 对高校教师而言,家访是相对鲜见的行为。当黄灯在家访时见过正敏从小到大获得的四十一本获奖证书、四十九张奖状以及用过的近两百支圆珠笔之后,倍感震撼的黄灯郑重地写下这番话:“我第一次意识到家访的意义,第一次深刻感知到,如果不抵达现场,这些湮没的场景,这些正敏永远不会提及的细节,将遮蔽在我的视线之外,而我,也将无法看到讲台背后学生成长过程中更为立体、更为完整的教育图景。”由诸多细节拼接连缀而成的成长履历,是黄灯最在意的。 “在彼此的共同体验中,我第一次感知到,我课堂上的学生,他们背后站立的家长,其实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和我一样,来自同样的村庄,看见和承受过同样的困境,也感受过亲情的羁绊和温馨。” 对黄灯来讲,去家访是她的寻光之旅。去寻找学生身上的光,并探寻这些光的源头与来路,去将这些光亮好好珍藏的同时,黄灯的自我寻找之旅,也有崭新的获得。 四年前,当《我的二本学生》出版时,起初,我也是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书,起因在于“二本”,我也是一名“二本”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的学生中,有多少人会考去读名校,又有多少人会考入“二本”?“二本”生的故事是一条长长的生命线,当我们不再以“二本”作为局限,黄灯笔下的讲述,也许才有更广袤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