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还静于民,还静于城。 7月19日,“行车讲文明,喇叭不乱鸣”集中治理行动在武林广场正式启动。自7月1日以来,杭州交警部门已查处违法鸣号1835起,最高罚款100元记3分。 广大市民苦“喇叭乱鸣”久矣。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加剧了城市喧嚣,突如其来的喇叭声刺破了夜的沉静。“喇叭乱鸣”是城市噪声污染的最大制造者之一,对人类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破坏甚巨,小而言之,“喇叭乱鸣”打破了人们的岁月静好;大而言之,还影响到营商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等等。 “喇叭乱鸣”问题还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从中可以折射一个城市的市民整体文明程度。上个月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更好发挥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实践范例”,其中就特别强调对“开车乱鸣喇叭”问题要“重点治理”。杭州当前的这场集中治理行动,正是对全会部署的贯彻落实,既是“厚植优势”之举,又是“补齐短板”之招,就前者而言,“礼让斑马线”久已成为杭州城市形象最亮丽的品牌;就后者而言,“乱鸣喇叭”则是城市文明形象最大的负资产之一。杭州要实现从“优势”向“范例”的提升,就必须进一步厚植文明出行的优势,强力补齐文明出行的短板。 交警部门表示:违法乱象不除,交警不收兵。好!治理“喇叭乱鸣”这样一个“顽疾”,就是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要坚决避免“一阵风”过后一切照旧。数字赋能为治理“喇叭乱鸣”提供了强大武器,我们要加大投入,让它们成为“无所不在的耳朵”,对“喇叭乱鸣”行为形成足够的震慑。治理“喇叭乱鸣”,还要与治理行人乱穿马路、乱入机动车道,与治理机动车乱插队、乱变道、乱急停一体推进,让“喇叭乱鸣”失去理由和借口。 治乱要出重拳,但依然要强调文明自觉的习惯养成。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香口胶的故事》值得一引再引:治理乱吐口香糖,我国香港地区采用的办法是重罚,然而乱吐口香糖行为隐蔽,政府每年仍然要花6300万元清除口香糖残渍;新加坡采用的是禁止生产、禁止进口,效果立竿见影,但会招致贸易对手的反对;日本不禁吃也不罚,然而地上没有口香糖残渍。张五常因此得出结论:“风俗习惯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其实这样的道理并非张五常的新发现,孔老夫子早就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所以,治理“喇叭乱鸣”的长效机制,最终仍要落在提高广大司机以及广大市民的文明自觉性上,让大家学会推己及人、互谅互让。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引导同样不可以“一阵风”而必须常抓不懈;治理“喇叭乱鸣”也不妨从孩子抓起,充分发挥孩子对于父母的监督作用。一定要在全社会形成对“喇叭乱鸣”人人喊打、人人曰“错”的氛围,让文明出行成为自觉、成为时尚、成为风尚,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个“最忆”里不应有“喇叭乱鸣”的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