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除夕夜整装待发 大年初一首批逆行出征,奔赴武汉! 出征是冬日,归来已是花期 刚刚,这批战士回来了! 今天,210名第二批返浙医疗队回家了!他们主要由我省援鄂第一批医疗队和重症护理支援队组成,其中杭州市医疗队医护人员17人。其中第一批医疗队于1月25日(大年初一)抵达武汉,进驻武汉四院,在汉连续工作57天。 他们累计管理床位111张,收治患者293人,其中重症156人、危重症65人,累计治愈出院252人,为目前我省援鄂医疗队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且出院人数最多的队伍,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先进集体”称号。 另外,还有重症护理支援队31人,大年初三抵达武汉,进驻武汉肺科医院。在汉连续工作54天,累计管理床位20张,护理患者70人,其中危重症65人,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本批一同返浙的还有退役军人事务部组派的医疗队伍11人(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所属、位于嘉兴市的浙江省荣军医院)。 接送队员的大巴上 省人民医院准备的点心,也安排妥当 英雄们,一路辛苦了 车辆自发鸣笛相送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早上9时50分,随着马达轰鸣,返程车队正式出发,武汉警察摩托车队开道护航,所经之处,车辆自发鸣笛相送。 13时15分,13时20分,两架载着210名队员的包机飞离武汉,每个人都手持一张特殊的纪念登机牌,目的地是“美丽家乡”。
“谢谢白衣天使”“武汉加油”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离开前到袁隆平母校合照 校长向所有队员们鞠了三个躬 3月18日,随着最后7位病人转移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浙江医疗队接管的病区全部清空,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全体队员进入休整,原地待命。第二天,队员们开始整理所有出院患者的病历,担任武汉四院20楼病区副主任的杭州队队长林乐清,忙着对所在病区完成的100多份病历进行质控把关,集中到病案室归档,一直忙到深夜。 3月20日,大部队抽空到驻地酒店对面的武汉四中拍了大合照,参观了校园,也赏了樱花。
武汉四中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母校,有着120年历史。林乐清说,知道驰援武汉医疗队要来,校领导和酒店工作人员都赶过来道谢、道别。拍照前,武汉四中校长的一个举动,更是让大伙热泪盈眶,“他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先给逆风而行的浙江医疗队的所有英雄们鞠三个躬吧。” 这天晚上8点,林乐清队长接到通知: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紧急医疗队将于3月22日下午包机回杭。终于要回家了,大家打包行囊,还自发打扫驻地房间,借来吸尘器清理房间,为的是“站好最后一班岗,给武汉人民留下好印象,也体现我们浙江医护的素质。” 1月25日大年初一,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紧急医疗队从杭州出发,当晚11点到达武汉,第二天凌晨抵达驻地,随后整建制接管武汉四院两个病区。 初来乍到,困难重重。“武汉当地的医护已经打了很久的‘疲劳战’,经过2天的交接,我们冲上前线,接过了颇为沉重的担子。2月14日,浙江医疗队扩增至3个病区,共111张床位,竭尽全力‘应收尽收’,省卫健委又增派30位医护支援。”林乐清队长说,此后疫情也逐步好转起来。 拍完大合照,杭州队的队员们也在武汉四中的绿茵场上、钟楼前,留下纪念照。 他们还救治了两名感染的本院医生 病愈后,两人双双捐献了血浆 “来到武汉,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情:众志成城。”浙江队医护与外地同行一起抗击疫情,林乐清感触很深,“病人和家属都很理解、配合。大家为了抗‘疫’成功付出了很多,能取得现在的胜利,实属不易。” 在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紧急医疗队接管病区后,他们还救治了两位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四院医生,“两人分别是肿瘤科和骨科医生,都是重症患者,经过救治后好不容易痊愈出院。但大病初愈的他们,不仅很快重返医院和我们并肩作战,还主动捐献了血浆。这种大爱情怀让我们感动。” 在隔离病房里工作的日子,总有一些人和事让队员们终生难忘。有一位69岁的退休工程师,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疗,由于听力不好,又缺乏安全感,每天医生查房,他都会要求多开些药,还会唠叨一句“我耳聋”。细心的林队长发现后,帮他整理好床头柜里的药物,一一指给他看,请他放心,承诺一定会好好制定治疗方案,帮他治好病。大伯这才卸下心里的负担,不再每天求着开药吃。 出院前,这位退休工程师有些激动,说回去后要补开个同学会,好好向老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住院21天的经历,宣扬浙江医护的大爱精神。说到最后,他情不自禁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林乐清说,病房里回响着发自肺腑的歌声,那种情境下,在场医护们的眼眶都湿了。 目前首批医疗队队员零感染 “铁汉队长”掉了5斤肉 一定要把大家平安带回杭州 “截至3月21日,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紧急医疗队零感染。”作为最早驰援武汉的队伍之一,队员们历尽艰辛。回忆出发那天,林乐清队长感慨,当时并不知道前方具体疫情如何。 转乘火车到达武汉后,队员们自行搬运物资,当地天气不好,房间又不能开空题,条件非常艰苦。医院收治的病人既多又重,护士每4小时一班,医生从三班制变成了两班制,有时一天要几次进入隔离病房查房、抢救病人。工作强度之大,让林乐清的体重一下子掉了四五斤。 作为杭州队队长,林乐清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一定要把大家平安带回杭州。现在,大家圆满完成任务,他也放下了心:“刚来时,队员们连衣服都没带够,好在后勤保障组很给力,物资都跟上了。酒店里新增了一处‘深夜食堂’,放着微波炉、电磁炉、蒸锅,方便大家做面、炒饭等美食。这里出品过武汉热干面、杭州片儿川、海鲜炒饭、羊杂汤、丽水面饼等,帮助大家改善伙食。” “武汉再见,杭州我回来了”
1、浙江省首批援武汉医疗总组长喻成波:湖北是吾乡,一道经风雨 “来武汉57天,看着武汉一点点变化,慢慢恢复往日的生气,真是很振奋。” 喻成波,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湖北十堰人,大年初一出征前,他刚刚值班完,来不及回家,来不及交代家里的诸事,他背起办公室里的简单行装,和浙江医疗队赶赴一个未知风险的战场。 “湖北是吾乡,一道经风雨,我们这个专业的,责无旁贷。”喻成波的妻子也是医护人员,家中两个孩子,二宝才5岁,喻成波说:“只能老大带老小,也请邻居阿姨帮一下手。” 在浙江省医疗队入驻的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喻成波担任医疗总组长,和战友们接管3个病区。除病区日常的医疗管理工作,保证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救治,降低病死率最关键,喻成波还要做好第四医院护理与护理人员的无缝衔接,更要协调浙江随队院感专家做好院感控制工作。 “那时候每天清晨去医院,回驻地,武汉就像被按下暂停键,马路上空空荡荡,一个人,一辆车,都没有。” 在武汉,当初喻成波也曾看着生命逝去,夜里暗自流泪;也拉着病人手,鼓励他们吃东西安心氧疗,每天送痊愈病人走出医院,欢欣鼓舞。如今,喻成波语气轻松,“回到杭州还需要医学隔离14天,一家团聚指日可待。快三个月没有见到他们。” 喻成波从业21年,这个医生家庭已经走出了医二代。大儿子是临床医学大一新生,喻成波说:“这次疫情,对于青年人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家里老大几个月来变化也很大,一下子成熟了不少。” “原来他在我眼里还是个孩子,有妈妈的照顾,饭来张口,但这段时间,孩子妈妈上班,老大既要照顾弟弟,自己也要上七八小时网课,还得兼顾做饭做菜,挺不容易的,看他慢慢应对自如。” 每天,只要喻成波有空,一家四口都会进行视频连线。喻成波说:“现在看老大,西红柿炒鸡蛋、白菜面条、都做得很好!小子已经让我点菜了,我看他土豆丝的刀工不错,粗细均匀,醋溜土豆丝和清炒土豆丝卖相都赞!回家,一碗大米饭,一碗土豆丝,足矣! 2、浙大二院呼吸科医生颜伏归:隔着护目镜,他们的眼神透着希望 在古田院区工作57天,作为武汉四院19楼新冠重症病房病区主任,颜伏归至今忘不了上岗第一天的那个眼神。 第一天主要是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掌握用药以及各类仪器的使用,了解病区病人状态。一天下来,颜伏归说:“患者听出我们的口音不是当地人,我跟他们说是浙江来的医疗队。” “隔着护目镜,我真切感受到患者眼神的变化。”颜伏归说,那是希望的眼神。颜伏归是湖北宜昌秭归人,在发出驰援通知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报名。 让颜伏归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85岁的老奶奶。“我们刚刚进入病房时,老奶奶就在住院,氧饱和很差,只能用纯氧勉强维持呼吸。在经过我们调整治疗方案,调节激素用量,其他综合治疗配套,老奶奶情况慢慢好起来。” 两周后,当颜伏归去查房时,老奶奶戴着鼻塞吸氧,拉着颜伏归的手,唱起了歌。“现在还记得,一条大河波浪宽……在病房里回荡。” 昨天,经过浙江医疗队系统治疗而康复出院的武汉市民,听说浙江医疗队要回杭州,特意发来了以前唱京剧的视频。“这个病人刚接手时,不仅出现呼吸衰竭,血小板一度降低,住院治疗40多天。出院时,他主动要了我的微信,给我发了他的照片和视频,他说,迟早会重登舞台的。” “在危难时刻,我能够与全国4万多医务人员一起来到武汉,拯救我的家乡,一起拼命,对我一生是非常难忘的!”颜伏归说。 3、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吴晓虹:武汉将是我毕生的牵挂和留恋 吴晓虹,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被授予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医疗队正式阶段进入休整这一天,吴晓虹还在线上和她的几位研究生进行预答辩。吴晓虹说:此生无悔入武汉驰援,这里有太多的故事让她毕生难忘。休舱这天大家拍集体照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唱着唱着竟不知不觉泪湿了眼眶。在这抗“疫”一线,每一个人深刻体会到了国歌当中蕴含的力量。 即将启程离开武汉,吴晓虹的心里有太多的留恋和牵挂,尤其是那些病人。她最牵挂的是那位曾经极度绝望的徐阿姨。徐阿姨的爱人因患新冠肺炎去世,她本人也被确诊新冠肺炎,送到医院的时候,病情严重,更让人担心的是她的精神状态,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吴晓虹和队员们对她一遍遍耐心地进行心理开导,鼓励她要替爱人好好活下去。有一天,病情稍微好转的徐阿姨朝吴晓虹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这道照亮她生命的微光。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吴晓虹的眼泪模糊了护目镜,她走到徐阿姨面前,忍不住拥抱了她。 前几天,徐阿姨出院了,特地来和吴晓虹告别,邀请大家下次来武汉尝尝武昌鲜美的鱼。吴晓虹担心她回家睹物思人,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委婉地告知一些解决途径,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让徐阿姨想念她的时候,打电话联系。 归来后,吴晓虹说想抽空回湖南看看年迈的父母,但更想再继续做点事情。听说医院要组队去驰援意大利,吴晓虹说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也蠢蠢欲动,她说自己资历高,有在武汉重症病房的救治经验,英语交流也不在话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也是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医者的意义。”吴晓虹坚定地说道。 4、重症护理组组长沈新:不舍、遗憾、开心、祈盼 前天下午五点左右,沈新接到通知,浙江省援鄂重症监护组可撤离武汉了,当时,沈新的脑子一下子停顿了,电话那头问道,“沈新你是在哭还是在笑?”她瞬间有些愕然,“是的,我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有不舍,有遗憾,有开心,有祈盼。 舍不得,54天来一起在武汉肺科医院监护室战斗的各位兄弟姐妹们,他们的专业,敬业,带给她的是深深的感动; 有遗憾,没有将最后一位危重症患者送离ICU; 有开心,在离开杭州56天之后,在阳光灿烂里,终于要回杭州了; 有祈盼,英雄的武汉,英勇的武汉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向红:每天查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除夕夜,出征报名,杨向红用“你们的孩子都小,我的孩子大了,我去!”为理由,“抢”走了第一个驰援武汉的名额。 初到武汉,杨向红被委以重任——担任一个隔离病房的病区主任。在那里,她经历了疫情吃紧,应收尽收,方舱转院等武汉疫情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抢救中的苦累,杨向红说得很少。 “看着一位又一位患者由重症变为轻症,紧接着康复出院,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我觉得每天查房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里,杨向红说:每天都在收获着感动。感动于武汉病患坚强不屈与疾病做斗争;感动于武汉同行治愈后,第一句话就问什么时候可以返回救治一线;感动于重症患者弥留之际写下遗书,将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感动危重症患者经医治后病情好转,真诚感谢浙江医疗队救治。 昨天给杨向红打电话时,她正在房间整理论文数据,来武汉这些日子,她笑称瘦了五六斤。除了在病房救治和会诊,一切休息时间,杨向红利用起来,与全国的重症专家一起,参与了一系列新冠肺炎专家建议的制定,包括执笔重症新冠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流程专家建议、参与重症新冠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建议以及镇痛镇静治疗的专家建议,为规范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尽心尽责。 6、省立同德医院呼吸科护士吕玲玲:每一声谢谢都难忘 在武汉的这五十多天里,吕玲玲说:“让我感动的是医护和患者一家亲,患者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中,都带着‘谢谢’俩字。在这里的每个瞬间,每一天都让我难忘,特别是当病人出院时握着我们的双手说着感谢,我会永远记得,一生珍藏。” 吕玲玲想感谢每一个关心、关注一线医护的人。“我们在前方抗疫,医院党委在后方支持着我们,给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等疫情结束后,想脱下口罩,尽情呼吸,拥抱每一位战友、伙伴、亲人,吃遍所有美食,看尽所有美景,爱我所爱的,做我该做的,不负韶华。” 7、浙江省中医院ICU主管护师余娅娟:回家后想抱一抱三个年幼的孩子 在武汉一线,余娅娟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预备党员。得知马上就要回家了,她忍不住激动的心情:“回去后,很想抱一抱三个孩子,很想他们。” 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位“三孩”妈妈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出征,当时内心也有忐忑和担忧。到了武汉,虽然期间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护目镜模糊双眼,压伤皮肤,密闭的口罩闷得让人喘不过气,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湿全身,厚厚的手套勒得手指发麻,但她都一一克服了。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已经整整58天了,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的坚守终于迎来春暖花开,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余娅娟说,虽然逆行路上留下了汗水和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她想感谢可敬的病友,感谢亲密的战友,感谢同事、家人,青春无悔,不负韶华! 8、浙中医大二院呼吸科护士刘婷婷:天道酬勤,感恩有你 不曾想到以这种方式第一次来到武汉,带着浙江冬日的一丝暖阳而来,捧着武汉馈赠的整个春天而归。一次难忘的经历,不负此行! 今天已经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回想这两月的时间真是思潮翻滚,百感交集。我们勇于担当,我们敢打必胜!60天的战疫情,一辈子战友情!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也是座感恩的城市,如遇行人,无不对着身穿马甲的我们道谢。“中国卫生”、"浙江卫生”,您将是我此生的骄傲! 离别不是结束,而是美丽思念的开始。今天我们把这座城市还给了武汉人民,明天期待它的复苏。 9、浙江省第一批援武汉紧急医疗队杭州队队长、杭师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武汉四院20楼病区副主任林乐清:康复患者的鞠躬,是对医者最大的肯定 “回去后最想做的事情,除了陪陪家里人,还想见见老同事。援汉期间,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关心我们,经常会通过微信或钉钉联系,让我的心里感觉很温暖。与杭师大党委书记和院领导视频时,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突然觉得离开他们久了,甚是想念!”林乐清感慨,正是大家赋予的力量,才让他勇往直前,逆行无悔! 1月23日,得知需调派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时,身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的林乐清第一个报了名:“科室里其他同事家里都需要人照顾,我负担轻,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武汉隔离病房里,新冠肺炎患者多很焦虑,林乐清常和他们拉家常,问一问他们胃口怎样,睡得如何。有位大伯每天都担惊受怕,心率加快、无法入眠,林乐清就握着他的手鼓励:“家人都在等着你,好好休息,你的病交给我们,相信我们,很快会让你回家。”果然,在林乐清的治疗和心理疏导下,大伯好得很快。出院那天,他主动要求合影留念。林乐清与他告别走出病房后,大伯又对着全体医护人员工作的方向,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这样郑重的感谢仪式,只有身在前线、经历过生死一线的人才会刻骨铭心,永远感怀。”回想在重症监护室无数次跟死神的搏斗,林乐清深深明白“不放弃”的份量。他说,“只要病人有1%的可能,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 要回杭州了,林乐清第一个将消息告诉了爱人,“出征仓促,孩子又在国外上大学,我爱人心挂两头。前段时间,我的老岳父骨折住院,她瞒着我,直到出院才告诉我,可想而知她的心理压力。回去后,我想多陪陪家人,弥补一下对他们的亏欠。” 10、杭州市一医院呼吸科医生沈凌:武汉再见,杭州我回来了! “大年初一阖家团圆的日子,我和全省140多名医护奔向武汉疫情重灾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抗疫战争。这两个月里,队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特殊的经历会成为我们难以抹去的记忆。”沈凌以及打包好行囊,这一次的心情截然不同,“终于要回家了,希望来年再见时,能看到武汉生机勃勃的气息,看到武汉人民幸福的笑容。” 在前线的日子里,沈凌一直牵挂着爱人和孩子,“我发现儿子长大了,他说‘父行千里儿担忧’,让我特别感动。想听听他给我拉一曲‘战马奔腾’。” 沈凌感慨,这一段时光大家过得非常不易和辛苦,将来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大家依旧需要携手扛过去。疫情就像急刹车,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接下来重启生活工作,只能缓缓加速,还要时刻警惕疫情死灰复燃。 “这段时间我们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祖国和人民带给我们很多荣誉和奖励,我有时觉得受宠若惊。”沈凌说,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喜欢专研有趣的病例,日常喜欢读书、写文章。回去后,他还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珍惜当下,珍惜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怀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勇敢生活下去。” 11、杭州市三医院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蔡星星:扶危渡厄,医者担当 “在武汉四院的日子,我还记得一位头发花白、清瘦的老爷子,出院时在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之情时满泪盈眶,几度哽咽。”马上就要回家了,蔡星星说,在武汉的日子,她收获了无数感动。 老爷子告诉蔡星星,他坚信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太阳总是要出来的,花儿也总要开放,人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乐观、向上,才能有力量对抗身上的病毒。 “虽然医护们每天穿着同样的衣服,患者们分不清大家是谁,但浙江队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和根。患者们每天含着热泪治疗,感谢我们冒着风险来武汉救治他们。”蔡星星说,因为疫情,湖北和浙江人民彼此走到了一起。在病毒面前,治疗是有限的,医护们更多的是支持、鼓励和安慰,却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倔强不屈和温暖感人,“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我们很自豪,距离战胜疫情又进了一步。武汉加油,浙江加油,中国加油!” 12、杭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总带教吴春燕:“闯”进武汉后,我完成了约定 “今天是我来到武汉之后最轻松的一天,太开心了。”3月20日晚,吴春燕终于有时间和同事们连线,她所支援的武汉四院古田院区病区清空,终于要回家了。 1月25日,吴春燕随浙江省第一批医疗队“闯”进武汉。27年前,她曾远赴武汉学医,27年后出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她说,“我很庆幸自己学医,能够陪他们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回忆第一次走进武汉四院隔离病房,她最大的感受是“来对了”:“我们两个护士要照顾30多个病人,穿着防护服工作8小时以上,这里太需要我们了。” 在清空病区的那天,她最牵挂的82岁阿婆也达到了出院标准。这位阿婆曾五次出现在吴春燕的驰援日记中。入院时,阿婆病情较重,需要一直戴着氧气罩,生活无法自理。吴春燕接手后,除了治疗上的护理以外,还要给老人换尿布、喂饭,“她跟我说的最多的是谢谢,还有对不起。后来稍微好一点,就坚持要自己上厕所,不想再麻烦我们了。” 3月9日,当阿婆在病房里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时,吴春燕热泪盈眶。“即使我已经做了20多年的护士,见惯了生死,看到这一幕,还是感觉很幸福。” “昨天,我们到驻地对面的武汉四中合影留念,听到驻地边上的居民区里传来炒菜的声音,还有孩子的哭闹声,我不厚道地笑了,感觉真好。”吴春燕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支援任务,平安回家。此刻她最牵挂的是家人,特别是妈妈,“她眼睛不是很好,最近一直在治疗,我只能拜托给医院的朋友帮忙照顾。我马上就回去了,要把这段时间补回来。” 13、杭州市红会医院感染科护士谭贵林:难忘一位奶奶端来的热干面 “从大年初一紧急出征来到武汉,看到了新冠病毒的肆虐,看到了空荡荡的武汉街头,我们同武汉人民一起攻克难关共同抗疫,终于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在面对病毒的危机时刻,人间大爱也未停止。”即将返杭,谭贵林感慨,这就是人们说的“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谭贵林是位90后男护士,他说,在武汉,他们几个大男人也常常被感动。隔离病房里,患者无法看清医护的脸,但他们经常紧紧盯着大家衣服上写的名字:“刚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有患者告诉我,他只想知道是谁有这样的勇气,在这种环境下来救他们,因此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名字。” 有一次,谭贵林在衣服上画了一碗热干面,第二天夜班,一位奶奶端出一碗热干面给他,叮嘱他赶紧吃,这是早上食堂给她的早餐。“这位奶奶深深打动了我,她就像我们的亲奶奶一样,总是默默关心着我们,朴实而温暖。” 3月19日晚上,谭贵林接到一个武汉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生气”:“你们都回杭州了,为什么不提前说一下,我还要去送送你,这是搞的么子事情哟!”原来,这个大伯是之前武汉四院病区的一位患者,入院时,他们一家人都感染了,医护见证了他们一个个好起来,又一个个出院。3月19日,这位大伯看到浙江省第二批医疗队撤离了,误认为是谭贵林他们。 “这里有太多感动,马上就要回家了,心情既激动又不舍。我们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回到熟悉的城市和单位,等疫情消散,我们再相见!”谭贵林哽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