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重来,你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吗? “如果有机会回到18岁,你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这样的对话开头,让眼前这个习惯了严肃端谨的法官明显一愣。 认真想了想之后,他放松一笑:“也许有很多事情会想重来,但走这条路,我不后悔。” 中专毕业选了条最难的路 黄联宜是萧山人,25年前,中专毕业,“村里长大”的年轻人,拿着中专毕业文凭,四顾茫然。 黄联宜说,自己出身农村,学校招生的时候,法律专业属于提前招考的,他分数正好够,就这样走上了“学法之路”,虽然学了几年法律,可是那个时候的他,对真正的法律工作不了解。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已经不稀奇,一个中专毕业生要在这个高学历人才云集的专业领域走下去,比别人更多了无数荆棘,艰难可想而知。 坚持专业,就意味着舍弃其他的可能性,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 “没有太多犹豫吧,我就想做这行。” 年轻的黄联宜拿出了年轻人的勇气,把输赢得失先摆一旁,遵从自己内心,坚定迈出了不回头的一步。 用了6年“打地基” 黄联宜应聘进了萧山法院,做书记员,一做三年。 书记员的工作就是记录,反复而枯燥,没什么成就感,很磨年轻人的性子,想一蹴而就?基本上可能性为零。 黄联宜却做得有滋有味,每次记录时,除了动手,他还在飞快地动脑,把案情解析过一遍脑子,相当于上了一节课,多好多难得的学习机会。 3年之后,又是3年,他没有退缩和失落,一如既往。 “我告诉自己,别急,在打地基呢。” 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因为这个过程很孤独,又有各种诱惑层出不穷。 回想起来,黄联宜还是很感谢当年那个自己,那个年轻人,心无旁骛地用了6年时间,为心中的万丈高楼,夯实了基础。 做一天法官当一天学生 2000年,因为工作出色,黄联宜调到了执行局,开始接触执行工作。 那时候,没有大数据和便捷的通讯,人难找、财产难找,还经常遇到暴力抗法。 黄联宜的左上臂至今还留有两道疤痕,那是在一次执行中,被一个女性被执行人咬伤的。 “我们宣布拘留,她反抗嘛,转头就跑,我就在后面追。”没想到,女人张口就咬住了他的手臂,咬了十几秒,才被其他人拉开。 黄联宜说,当时很紧张,没什么感觉,等处理完事情,才反应过来:“怎么会那么痛!”拉起袖子一看,手臂上两道深深的齿印,血肉模糊。 痛不怕,怕的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起点不够高,就花时间去弥补,每次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他再累也要第一时间学习,白天出了新的文件,不管多晚下班都要看一遍,到了双休日,还要再细细琢磨研究,从不吝啬时间和精力。 工作繁忙,家庭责任之余,他利用各种缝隙时间自学大专和法学本科, 2015年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 随便数数,这些年他读的书堆起来有一个人那么高,也不知道熬了多少夜。 “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走下去。” 他哈哈笑,成功转移了我对他那两个黑眼圈的注意力。 深厚的功底让他越走越稳 全国首例禁止变更法定代表人案,全国首例不动产网络司法拍卖,首创流通股票异地扣划变现执行…… 首例意味着没有前例可循,这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黄联宜的底气。 接手首例股票扣划变现案时,由于不是金融专业出身,对于证券交易一窍不通,为了办好这个案子,黄联宜多方请教,找同行、找专家型法官、找法学院教授;上海的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他一周要跑两三趟;证监会关于股票交易的所有规定,他一字不落地全部看了下来。 这个案子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结果也是圆满的。如今,即便是价值6个亿的股权,黄联宜也可以轻松操作了。 “前面没有路子,就摸索着走,总得有人去尝试嘛。”黄联宜很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怕批评,也不怕争议,但他有一个原则——不管处理什么样的案子,都要公平、公开。 “公开了才能公正,因为双方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声,听取多方意见后,才能更好地作出权衡。” 正是秉着这样的原则,黄联宜15年办了5000余件执行案件,没有一起是不了了之的。 专业之路埋头走了25年 终于站上职业高点 今年8月,黄联宜收到了央视《法律讲堂》的邀请,成为全国首位执行法官主讲人。 从当年那个四顾茫然的中专毕业生,到站上央视讲坛,他用了25年。 就像一个埋头苦行的人,一抬头发现,距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 激动吗?当然。 意外吗?并不。 很多同事说,如今站在央视舞台上那个沉稳笃定的黄法官,依然带着这些年那股不变的倔劲,他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 也许只有黄联宜心里明白,水到渠成四个字有多么不容易。 “我就是个农村出来的平凡人。” 但谁说平凡人就不能活出一个回味无穷的人生? 正如他想给当年那个年轻的自己说的话——不要总想走捷径,输赢心少一点,亲力亲为多一点,全力以赴,方能俯仰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