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家住6楼的徐大伯、邱大妈老两口,一个84岁,一个85岁,下一趟楼难了,窝在家里怎么办?于是“发明”了两个人的麻将,还买来自动麻将机。前两天晚上,徐大伯的牌局输得好惨,而邱大妈却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老头子输给我30块……”报道说,“邱大妈笑着,似乎她永远是赢家。”当我读到这里,哑然失笑之余,又忍不住有些心酸。
邱大妈的故事,不经意透露出养老问题现状。当老龄社会到来,传统居家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截至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尤其就计划生育实施后的七零一代来说,传说中的“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四个老年人”,恐怕越来越会成为现实。即便邱大妈这样,有儿有女,要苛求做到全日制的精神陪护,恐怕也不是件容易事。实现社会化养老,将会是现实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杭州不少社区都在紧锣密鼓创新模式探索养老之道。譬如“零距离”银龄服务工作站、“阳光驿站”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成为“银发”守护者。和睦新村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每天有近百名老人前来感受日间养老服务。凤凰山下的馒头山社区,成为杭州首家以社区层级专业服务“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照料中心,为“双失”老人提供托管照料服务,等等。诸如此类,都为杭州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
和“银发守护”相关联,其实还有一个临终关怀的话题。几天前,南京一位老人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中引起震动。老人81岁了,一直独居。去年中秋,独自在家中去世,两个多月后,才被人发现。老人临走前,写了一封家信,“走时心如止水……”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有关生死的话题,不忍直视,无可回避。拿“双失”(失能与失智)老人来说,我国现有高龄老人群体,失能老人总数已达600多万,失能率在50%以上,老人失能后,常常伴随失智。当他们经受巨大的精神折磨和肉体痛苦之际,常常还不得不接受生命尊严的拷问。“双失”老人问题,让亲情、医学与伦理等诸多问题,残酷地纠缠在了一起。
当终点来临,有如琼瑶阿姨所说,原本要“轰轰烈烈地活着”,一味坚持插管治疗,要他“凄凄惨惨地躺着”?那样是爱吗?琼瑶阿姨的发问,说的其实是一个生命的长度与广度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命题,有必要激起更多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