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浙大儿院滨江院区跑两趟
她给患儿剪头发动作很轻,还经常安慰孩子,特别有耐心
董小红正在给扁桃体发炎的小施理发 记者 俞茜茜 摄
昨天上午9点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住院楼21楼呼吸内科,44岁的全职妈妈、志愿者董小红等在病房外,准备为小病号们剪头发。
一米六左右的个子,齐肩长发,上身套着一件紫色的志愿者马甲,2年多下来,董小红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此时,来自金华的施先生已为儿子办好入院手续,刚刚在病房安顿下来。9岁的小施十多天前开始发烧,扁桃体发炎,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当地医院建议下转到浙大儿院。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两天前就到了,住在附近的酒店等病房的床位。儿子头发是有点长了,昨晚我还去周围逛了逛,没找到理发店。”施太太说,早上接到入院电话,心想等病房安顿好了,再到医院周边找一找理发店。护士长告诉我们说有志愿者可以上门理发。
推门进到小施的病房,董小红麻利地从双肩包里取出理发工具:两把理发剪,三把梳子,两个发夹,一把电动剃刀,还有一块白色围布,一字排开。
董小红帮小施围上围布,动作利落干脆地理起发来。五分钟过后,一个清清爽爽的板寸头映入大家眼帘。
“嗯,真帅!”
董小红解下围布,掸掉小施脖子上的碎发。
等董小红忙完,一直没讲话的小施,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躲到妈妈身后,咧开嘴腼腆地笑了。
“这些天儿子胃口不好,精神萎靡,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他笑。”施先生说。
隔壁床是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因患先天性喉骨软化,要做一个激光手术。小宝宝好动,都是扎头皮针,需要把额头周围的头发剃掉。
给这么小的宝宝剃头,董小红的动作特别轻,生怕一不小心伤到宝宝娇嫩的头皮。
宝宝似乎很享受理发的过程,一直握着小拳头,瞪大了眼睛,全程一声都没哭,特别配合。
13楼神经外科,一个5个月大的女宝宝头顶有一块明显往外突出来,相比前面两个,给她剃的难度系数高得多。
经验老到的董小红先花了几分钟和宝宝说说话,增进感情,也是分散注意力,宝宝渐渐安静下来,瞅准时机,董小红快速剪了起来。
昨天一个上午,董小红为8位宝宝剪了头发。
这些是董小红为小病号们理发的工具
两年多为一百多个患儿理发
说起董小红的名字,神经外科医生护士都很熟悉。很多脑外伤的孩子要做手术前,需要先理发(备皮),因此神经外科的病房也是她常去的地方。
“有好几次遇到她给患儿剪头发,很仔细,动作比专职理发师还轻。而且经常会安慰孩子,特别有耐心。”神经外科沈志鹏副主任医师说,对孩子家长来说,如果恰巧能遇到董小红来,也是心怀感激的。毕竟,孩子生病、受伤,已经是很糟心的事情了。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志愿者的关心和帮助,不亚于“雪中送炭”。
从2015年3月开始,每个月的6日和18日下午,董晓红都会背上这些理发工具,骑车从彩虹城的家到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为病房里的患儿免费理发。
说起这段缘分,还是滨江区政协委员杨宇牵的线。
杨委员在调研中得知,不少到浙大儿院住院的小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理发成了难题,于是联系上了董小红。
两年多下来,董小红已服务了一百多位患儿。他们当中,有些给董小红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开始给患儿理发时,我遇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很瘦,患了白血病,正在做化疗,孩子头发也稀稀拉拉掉了一大半。我看了心里特别难受,这么小的孩子要遭这种罪。”
当时,董小红想帮孩子理一理头发,让他能舒服一点,可孩子刚刚睡着。孩子妈妈问她,明天还能不能来医院?董小红一口就答应下来。
去年4月,董小红约朋友在解百逛街,突然接到浙大儿院虞露艳护士长的电话:急诊刚送来3个煤气烧伤的小朋友,要马上手术,需要剃头发。
二话不说,董小红马上开车回家拿上理发工具,直奔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ICU)。
进了ICU,眼前的景象令董小红终身难忘:三个10多岁的孩子,身上大面积烧伤,血肉模糊。董小红是含着泪为他们理发的,整个理发过程必须非常小心仔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头皮。
“每次从医院回来,看着小区里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笑玩耍,想想那些患儿,觉得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董小红说,这也让她更坚定地愿意帮助这些患儿,“虽然我在经济上能帮助孩子们的不多,但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希望给他们的家庭不幸带去一点安慰。”
目前,像董小红一样,活跃在浙大儿院的志愿者近4000人,从门诊导诊、输液室导流到针对住院患儿开展的讲故事、做手工、教儿歌、教英语、辅导功课、免费理发,累计服务12万小时,服务患者439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