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浇造巷8号,空荡荡的电梯井。
宋浇造巷8号,居民们打算利用原有的电梯井重新安装电梯。
宋浇造巷是中山中路上的一条小弄堂。据《梦粱录》记载,南宋“四司六局”之一的油烛局曾设立于此。如今走进去,这里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楼房、老宿舍。
最近,宋浇造巷8号的居民迎来了一件大事——住了20多年的老楼房,要装电梯了!
怎么做到的?众筹!
当年的“人才公寓”,电梯井已废弃十多年
宋浇造巷8号,整幢楼共8层,有3个单元。
说起装电梯,这幢20多年的老楼房有一个“先天优势”——这里留下了一个废弃的电梯井。而且,整幢房子呈凹字形,三个单元通过回廊全都走得通。
为什么这里会留下一个电梯井?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大项目”。当年,联合国发展署在杭州落地了一个“轴承动态寿命试验项目”,于是在杭州轴承厂成立了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现在家住五楼的王国康,曾经是杭州轴承厂的副厂长。当年这段历史,他还历历在目。
他说,开建宋浇造巷8号的这幢房子,为的是安排来自北京、东北等全国各地的专家、高工。用现在时髦的话讲,这是杭州最早一批招引人才的“人才公寓”。所以呢,建设规格在当时来说也比较“高大上”——1984年开建,花了8年时间才建好,还配有电梯。1楼设计为沿街商铺,8楼呢,则作为轴承试验研究中心的招待所,不时会接待外国专家、各地客商。
“那时候,乘电梯是要买票的,5毛钱乘一次。”王国康说,当时电梯一般从一楼直达八楼招待所,除了搬搬家具、重物,很少有居民会去坐。
后来,企业改制、资产拍卖,电梯也不再开了。
“印象中,电梯废弃了十多年了。”说到这里,居民们都觉得蛮遗憾的——当年有电梯时,大家还年富力强,就算没有电梯,生活也不受影响。现在上了年纪,迫切需要用了,却用不到了。
顺着楼梯爬上去,我发现三楼和五楼的转角处都装了一张简易折叠凳。湖滨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前几年街道为了方便老年人上下楼途中歇歇脚实施的公益项目之一。
“我们身体还算好的,爬楼也爬得关节痛,气喘不上来,到三楼就得歇一歇。”王国康的老伴说,现在楼里有蛮多居民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有些身体不好,上下楼十分吃力,一年到头家门也出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