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烈正在更新报墙。 刘健 摄
出报纸,在大家眼里,就是记者编辑干的事。但在淳安县屏门乡的偏僻小山村——金陵村,82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童志烈却二十年不间断,坚持用手抄的方式,每周至少为村民们“量身定制”一份墙报,至今已出刊834期,写下了近60万文字。老童每周的手抄报,让350多位村民养成了看报的好习惯。
孩子是他创作的源泉
1962年,老童从部队退伍,成为屏门乡一所乡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在当老师的这几十年里,看报写稿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只要有空,我就给报社投稿,这些文章的取材几乎都来自学生。”老童说,他总共在《杭州日报》、《建德大众报》等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拾了石头丢了金》《还乡有感》等文章还收到了总编辑的回信点评。
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老童还会把精彩内容剪贴抄录下来,编撰成册供学生们阅读。针对如何成长,老童编撰了20多页的《励志篇》,通过当面或电话采访淳安当地的学霸,将他们的故事编写成文;针对如何求职,老童花了数月编写了《求职篇》,册子里既有自身感悟,又有求职技巧;针对沉迷网络,老童编写了《网魔》,选取的事例均是淳安当地的真人真事……近十本小册子,记录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更是他对孩子们的爱。
1995年,老童光荣退休了,但村里的30多名留守儿童,却成了他的心病。老童担心自己的退休,会让孩子成长少一个“引路人”。于是,他就办起了免费补习班,每到周末、暑假,老童家里总会挤满来自习的学生。
“这20年来,他没收过学生一分钱,也没向村里要求补贴资助,反而为添置教学设备花去了不少钱。” 屏门乡党委副书记管海波说,早些年,由于补习课桌椅不够,老童就把床板拆下来替代。
为学生免费补习的这20年里,老童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2007年轻度中风、2008年又因风湿性心脏病做手术等,但老童依然坚持下来了。直到今年,老童戴上了助听器,说话也渐渐困难起来,才无奈暂停了免费补习班。
好在,现如今,村里专门腾出了一幢楼,提供给孩子们上自习。
村民是他办报的动力
退休后,当看到村民们农闲之时总是赌博,老童就萌生了每周为村民们出份墙报的想法,希望通过他的墙报,让村民们关注国家大事。
在老童的6本工作日志上,清晰地记载了过去二十年出过的每一期墙报。“市面上的报纸内容多而杂,并不符合村民的口味,所以我需要为他们量身定制。”老童说,一般情况下,国际国内新闻,他就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浙江日报》等报上摘抄,本地新闻从《今日千岛湖》上选取,每期墙报都必须要求紧随当下时事。
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老童就专门出了一期G20特刊,向村民介绍参会的重要人物、为国家带来哪些好处等;里约奥运会期间,在老童的墙报上,也出现了一篇题为《英国为何上升至金牌榜第二》的文章,惹得村民们议论纷纷……
墙报期数多了,老童压力比过去更大了。“每期墙报都有两三千字,虽然摘抄就需要一整天,但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选材。”老童说,每周出墙报之前,他都要花两天时间浏览近十份报纸。碰到文章里有专业词汇和疑难句子,老童都会在空白处进行注释,《汉语大辞典》成了他办墙报的最好帮手。
这份坚持和认真,也为老童赢得了众多忠实的粉丝,每天晚饭后,都会有很多散步的村民围观在墙板前,甚至许多隔壁村的村民也慕名而来。“最喜欢老童为大家分享的健康养身知识,让我们学到很多生活小技巧。”村民张奶奶说。
年纪大了,老童的身体越来越差,家人劝他安心养老,但他执意不肯。“村里年轻人都进城了,老人们不会上网,更不会用手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想为他们做点事!”老童说,“只要还走得动,只要村民还愿意看,墙报他就一直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