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西溪街道文三新村,5幢房子200多户人家,拥有一份三个月出一期的“特刊”,名字叫“6支部通讯”。
每期出品30—40本,每册20页左右,A4纸双面印刷。从2011年4月13日创刊,到如今,已经出了22期。
能收到特刊的是文天社区党委6支部的30多位支部成员,和想看它的社区居民们。
出品这份特刊的,是今年73岁的文天社区党委6支部书记——顾竞能。
特刊虽小,五脏俱全
前两天,记者走进顾竞能老先生家,只见他在一张木质小书桌前伏案写作。凑近一看,原来老先生正在摘抄当天《杭州日报》的头条新闻。
“我市‘五证合一’制度10月起向全国推广”,只见顾老先生一笔一画,很快地就把报纸上的头条“挪”到了A4信纸上。
“这则新闻会放在下一期‘季报’里。”顾老口中的季报是他所创刊的“6支部通讯”里的一个子栏目,类似于新闻速递。
记者翻开最新的一期的“6支部通讯”,发现每个季度的国家大事、杭州身边事、党组织活动、专栏评论、身边的好人好事、养生小窍门等都囊括其中。
顾大伯还会适时添加一些新板块,比如最新一期就多了一个“教你学英语”栏目,里面排列了关于基本生活常用语的中英文对照版,还有西湖十景的英文表达。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外国宾客的到来。我们杭州越来越有国际范了,我们这些老杭州当然要尽好东道主之谊。”顾大伯笑着说。
“夏天千万不可做的八件事”,这个颇有新媒体口吻的标题也出现在最新一期的特刊目录上。
“哈哈,这是我从微信上看来的,觉得蛮有意思就用了。”除了每天读书看报,73岁的顾老还学会了玩微信、上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对支部成员们有用的公众号文章,他就会截图保存下来,然后手抄到纸上。
75%稿件,出自老人之手
顾大伯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地挑取文章。
就拿每期必有的“季报”来说,顾大伯对发生在时下的热点新闻进行筛选,然后将它们按照新闻价值有序排列,最后将排列好的新闻分别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概括呈现。
他还定期撰写评论员文章,一派新闻工作者的行事作风。
据介绍,顾大伯是《杭州日报》老通讯员,以前经常在杭报上发稿。他订阅了几十年的报纸,对新闻这一行充满了感情。
翻看以往社区期刊上的通讯稿件,发现署名“顾竞能”的稿件并不多,倒是有不少“古今论”、“陆志”、“骆紫步”等名字。
“其实这都是我,用化名,看起来供稿的人多一些,希望能发动更多的人写稿子。”顾竞能说,其中75%的稿件还是出自他之手。
问起为什么要创办这份特刊,顾大伯说:“创刊的时候也没想什么,就觉得我们的组织生活,社区的大事小事,还有我们的日常感受,仅仅通过组织生活来交流,好像缺了点什么,万一有人请假,那又该怎么让他了解我们组织生活都做了些什么呢?”
如今,这份特刊已成了支部党员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信息、增强支部凝聚力的信物。
支部成员吉文荣说:“让我们沟通更方便了,觉得身边好人特别多,做好事都不用叫,特别自觉。比如下雪了,大家都会自觉出来扫雪,根本不用组织,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