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11点,张陈醒了。他看了看手机,大概睡了半个钟头。
他从椅子上起来,走过前厅,推门出去。门外停着一辆五菱小面包车,张陈拍了几下车窗。车窗很快摇下,一个睡眼惺忪的年轻男子探出头来。
“起来,走了。”张陈说。
两人走进屋子里。这是一座碉堡式的建筑,矗立在街角。墙上三个大字:群鱼汇。提醒外人这是一家专门吃水产的馆子。
张陈就着自来水龙头狠狠洗了几把脸,把黝黑圆胖的脸洗得透出红色。“出发吧!”他说。
门外,古墩路上空无一人。4月底了,夜间的空气依旧清冷。
小货车·气泵·军大衣
五菱小面包车旁边,停着一辆五菱小货车。车厢被改装成了一个个箱子,每个箱子都有盖,盖上有孔。靠近车头的位置,用架子固定着一个长长的氧气罐,一头有气压计之类的仪表,管子从那里接出来,通向上方的一排气泵,大约有五六个,看上去很旧。几小时后,那些箱子会装满水和冰,就着泵出来的氧气,养活里面的鱼虾。
张陈和小伙子把这套设备上上下下检查了一番,才坐进车里。小伙子开车,张陈坐副驾驶座位。副驾驶座上放着一件军大衣,张陈把它披在身上。
夜色中,小货车轻巧地驶上公路,向北开去。目的地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
原本这一个半小时里,张陈会盖着军大衣睡上一觉。但这趟有记者随行,座舱十分狭小,他不得不调直座椅靠背,关闭电子设备,和我们聊起这些年买鱼的事儿。
16年·南浔·通宵
张陈是安徽人,来杭州20多年。起初在建筑工地,也摆过地摊。“最早是去太湖买螃蟹。后来发现那边的鱼很好吃,就开始拿到杭州来卖。” 他算了算,“16年了。”
16年来,除了太湖渔民出不了船的恶劣天气,张陈平均两天进一趟货,都是午夜十一二点出发,早上九十点回到杭州。夏天则“做三休一”,跑三个通宵,休息一天。
“进货这天,大概只能睡三个小时。”他叹了口气,“累是累,习惯了。”
他的进货点遍布太湖沿岸,大大小小的村镇、市场、码头上都有熟人。“以前鱼又多又便宜。余杭瓶窑这里就能收到很多黄鳝、泥鳅什么的。我开着三轮摩托车去收。后来,要货的人越来越多,鱼就越来越少了。”
说话间,小货车在南浔南出口下了高速。“以前我也来这里收,但现在浙江这边的鱼太少了。”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