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董吕平
23日16:16,沈女士来电:这个周六,有一批学生要在梅家坞118号给他们80岁的老师祝寿,是十四中的学生。
记者董吕平核实报道:昨天上午11点左右,梅家坞118号茶庄来了一批老人,一共25位,走在最前头的老人姓潘,是杭州十四中退休的生物老师。老伴沈大姐搀着潘老师,一步一步走上茶庄二楼的台阶,紧跟在潘老师后面的是他的23位学生。
这批学生是杭十四中69届初中毕业生,班上共有38位同学,潘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学生们都已满头银发,年纪最大的63岁。
生日宴上
“学生们”回忆当年初中两年时光
潘老师和学生们来到二楼,大家找了位子坐下来,潘老师坐在学生们中间,他抿抿嘴,眼睛扫了一遍学生,低下头,若有所思地说,“当年你们还都是小萝卜头,现在一个个都做爷爷奶奶了,如今我们能聚在一起,真当不容易。”
话刚落音,潘老师把右手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吹口哨的动作,学生们马上全部起立,时间一下子拉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难忘的学生时光。
1962年,26岁的潘老师从杭州大学(后来合并到浙江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杭州女子中学(杭州十四中学前身)教生物,“今天来的这批学生中,初中都只读了两年。”
后来开始学习工业基础课(即物理、化学,不过在当时,工业基础课主要讲述“三机”,即“电动机”“发动机”“拖拉机”),以及农业基础课(即生物课,当时主要去农村,体验农村生活)。
在那个年代,学校的讲堂都放在工厂、农场。当时潘老师每天上课的内容,就是带着这批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学生们,去梅家坞附近学习如何采茶,去农村里学习如何养牛、养鸡鸭等。“我们只要上课或者下课,都要吹口哨,我记得特别清楚,有时候半夜3点钟,只要我一声口哨,大家马上会醒过来,立马穿好衣服,当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潘老师就带着我们玩老鹰抓小鸡游戏,这个游戏伴随着我们初中两年时光。”
回忆当年读书的情景,潘老师的学生、如今已经63岁的舒由辛说,当时我们年纪小,每天都是到农村、工厂中去学习,潘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时时刻刻要照顾好我们。
“学生”孙艳说,当时学校主要是“开门办学”,就是不要窝在课堂上,要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学军”劳动。“那个时候我们年纪小,潘老师特别有耐心,我们再怎么顽皮,他都带着我们,从来不发脾气,我们这批学生中,大多家庭条件不算好,潘老师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