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里的年味是不是从做春卷皮开始的?马塍路上文三路农贸市场二楼的蔬菜区里,支起了一个小摊,小赵姑娘埋头做的就是过一阵杭州人几乎人人都会买的春卷皮。
老底子杭州人过年,饭桌上一定要有“十碗头”,也就是十道必不可少的小菜,春卷是其中一道。以前的春卷,要么是甜的,裹着细腻的豆沙;要么是咸的,包了三丝:笋丝、香菇丝、雪菜丝。现在的春卷,花样多多了,说起来真是“既随意又讲究”。
随意,说的是馅,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么甜、要么咸,而是全凭自己的喜好,爱吃什么放什么。讲究,是春卷皮。好的春卷皮,要薄、松软、均匀,油里炸过后,口感酥脆,但又不容易破掉。这一张春卷皮做得好不好,就全看手上功夫。
小赵姑娘摊子前的泡沫板上,有几块白净的布,布上放了一小摞春卷皮,粗看平平整整没啥问题,但架不住细看,边上的毛刺多了些,皮上还有些气孔。再看看,旁边还有一小摞做坏了的春卷皮,好像比平整的更多一些。
小赵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她以前是卖菜的,今年第一年改行做春卷皮,才做了五六天,边学边做。卖出去没多少,做失败的倒不少,每天光扔掉的面就有三四斤,“面团往铁板上一抹,手一揭,有一半粘在了铁板上,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附近卖菜的大姐,这几天成了小赵姑娘的“师傅”。大姐老家山东,从小会摊煎饼,看看春卷皮做法差不多,又看看小赵做不好,就跑过来帮忙。
大姐一出手,果然有模有样。右手握一团湿面团,在煤气炉上的热铁板上轻轻抹一个圆,一两秒钟工夫,雪白的面糊就成了粉白的面皮。再拿小铲子,轻轻铲起面皮上的一个边,翻个面,在铁板上再烤一下,春卷皮就好了。大姐一边做着,一边还跟小赵讲:
“这么小个鏊子(大姐改不了北方的习惯,鏊子是北方用来做煎饼的工具,和南方做春卷皮的铁板很像,但要大很多,),不要怕,手要快,一挥一抹就行,皮子才能摊得薄。……哦哟哟,揭面皮要小心,别用力撕,使那么大劲,皮能不撕坏么?……快快快,铁板烧太烫了,火关小点。”
小赵很虚心地听着,她说大姐天天过来教,这两天她做得已经比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了。自己的春卷皮目前是太大了,以后争取再小一些,看着更精致。
小赵可能不知道,大春卷皮在国外很有名呢。有本书叫《春卷的童话》,讲的是杭州人范岁久,上世纪60年代去了丹麦,开始在那里做春卷、卖春卷。只是他卖的春卷都比国产春卷要大一号,配好了馅,有点像西方人的热狗,据说在丹麦非常流行。就连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也有一段关于春卷的记忆:“春卷在丹麦非常流行,我年轻时住在丹麦的一座小村庄里,那时如果晚上我们出去玩,总喜欢一手拿着啤酒,一手拿着春卷。”
不管大小,希望过年前,小赵姑娘能练好手艺,摊出一张好春卷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