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涨价主因是“奶源紧张” 各大乳品企业纷纷出手夺奶 当消费者认为“喝牛奶更贵”的同时,在乳业这一产业链上,几乎每个涉及环节的人都在感慨“奶源紧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对外给出调查数据,自2014年至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五年持续下降,2017年国内奶牛存栏有773万头,2018年国内奶牛存栏低于700万头。 “不光是终端的鲜奶涨价,部分乳企,甚至把一些冷藏酸奶的原料都换了,原先的原料是生牛乳,现在是全脂乳粉。”一位行业内人士说,一来是奶源紧张,导致生牛乳量不够用了,二来是轻易调价不可取,相对来说,乳粉价格比生牛乳稍低,而且可以进口,来源渠道更多。 而奶源紧张这一事实,也可以从各大乳企“抢夺奶源”的动作见到端倪。 上月24日,中国圣牧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蒙牛乳业全资子公司内蒙古蒙牛订立投资协议,将向后者出售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代价为3.03亿元人民币。中国圣牧是国内最大的有机奶原奶企业,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拥有奶牛11.7万头,其中有机奶牛近9万头,上半年生产有机奶24.5万吨,非有机奶9.5万吨,销售自有品牌有机液奶产品3.7万吨。 蒙牛乳业副总裁纪晓东曾对外表示,此交易能帮助蒙牛进一步优化优质原奶、有机奶源的布局,从而加速公司有机乳制品业务的推进。在行业内人士看来,蒙牛出手也有控制奶源的意图,尤其当下蒙牛有意发展巴氏奶,更需要优质奶源。 而在2017年,为了获得稳定奶源,融合乳业上下游的协同效益,蒙牛增持了现代牧业股份至60.77%。 而在这之前,也就是2017年年初,伊利曾计划用46亿元买下中国圣牧37%的股份,但是最后收购失败了,虽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被蒙牛捡了便宜”,但乳品企业“抢夺奶源之心”,却已昭然若揭。 除了国内奶源,乳品企业已纷纷将目光转至海外。不难发现,在一些的鲜奶、常温奶外包装上,标注着“进口奶源”的字样。不少乳企也曾爆出不少与国外奶源地合作的新闻。比如,去年7月31日晚,伊利发布公告表示,宣布计划收购巴基斯坦食品企业Fauji Foods Limited不超过51%的股权,并已递交投资意向函。据悉,Fauji Foods是家有60余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主要从事乳制品及果汁的加工和销售,旗下产品有Nurpur纯牛奶等,其在巴基斯坦纯牛奶市场的占有率排名第四。 4.杭州奶农困惑于成本越来越高 为何生鲜乳收购价却迟迟上不去? 杭州本地也有一些奶牛养殖企业,专门为乳品企业供货,其中不乏光明这样的大企业。在鲜奶终端不断涨价之时,他们却困惑于,生牛乳的收购价为何迟迟上不去。 杭州正兴牧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总经理叶峰说,近几年来,生牛乳的收购价基本没怎么变过,平均收购价为4.3元/公斤。 叶峰入行已经超过30年,他记得收购价最高的是2013年,生牛乳甚至被抬升至近6元/公斤,“当时很多人认为养奶牛是暴利的,但在这之后,收购价一路下行,直至2015年,到达现在这个水平,便再也没有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了。” 然而,在这三年里,养牛的成本却涨了不少。叶峰说,奶牛吃的苜蓿草、燕麦草等,都是进口的,苜蓿草的价格是3000多元/吨,燕麦草的价格也是3000多元/吨,一年下来,牧场每年消耗的苜蓿草和燕麦草,就分别需要1000吨、600-700吨。 “行业内不乏一些退出者,成本太高,坚持不下去了。”他说。 据悉,正兴牧业一共有1000多头奶牛,其中处于产奶阶段的共有600多头,其余的都是“后备军”。原来,一头奶牛需要养殖2年后,才能进入产奶阶段,平均产奶6年后,正式“退休”。 同在临安的吴炳泉,养奶牛同样已经超过30年,他所经营的临安龙岗沃坞奶牛养殖场,一共有600多头奶牛,当前正处于产奶阶段的奶牛共有300多头。 对于“目前养奶牛不赚钱”,吴炳泉也深有体会。他说,乳企给出的生牛乳收购价为3.77元/公斤,根据乳蛋白、乳脂率的要求,达标并超标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目前我们平均的生牛乳收购价是4元/公斤。 一头母奶牛,一年平均可以产奶9吨左右,若以4元/公斤为计,可以创造3.6万元的收入。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门颇为丰厚的生意,但吴炳泉说,扣去各种成本,赚的都是辛苦钱。 吴炳泉说,根据奶牛的习性,在龙岗沃坞奶牛养殖场,一天会安排三个时间段工人上班,分别为早上6点到9点,下午1点到4点,晚上8点到11点。“挤出来的牛奶,会安排在第二天早上6点运送至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