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主持人 方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参与投资理财的需求日渐旺盛,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将“非法集资”包装成私募基金、P2P、健康服务、高科技产品等,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骗取公众“入套”,非法吸纳资金。 本报联合杭州市处置非法集资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防范与打击非法集资宣传专栏”,邀请杭州市公安局的办案民警就非法集资的案例、特点等进行详细剖析,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手中有了闲钱,总想做点理财投资赚取收益,特别是中老年人,不少希望通过投资赚些养老钱。但他们大多缺乏金融知识,又因为颇有积蓄,常常成为骗子的目标,成了非法集资受害者的重灾区。 近日,公安机关通报称,已逮捕专为老年人设置骗局的某机构实控人,同时对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根据警方通报,这些犯罪嫌疑人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多家关联公司,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向中老年群众非法吸收资金,未兑付资金缺口大。不少受害的老年人投入上百万元资金,而投入几十万元的大有人在。 该机构的“骗术”总结起来有四步:首先,在公园、小区、菜场等老年人活动区域发放各种小礼品吸引关注,邀请老人到公司参加活动;随后向老人不断灌输新型养老、金融养老的概念,宣扬全国有多个养老项目,还可投资艺术品;再以远高于银行的利息为诱饵,骗取小额、首单投资,并且保障前期按月兑现;最后则等老人放松警惕后,骗取更多积蓄。 一位投资人向媒体透露,该机构员工告诉投资人,只要在公司平台投资理财产品,不仅可以收到每年超过10%的利息,日后还能免费居住到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 该名投资人并没有相信,但该员工时常向其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并极力鼓动她参加公司举办的交友活动,就是在公司办公室和老年人一起聚会解闷,喝茶聊天,时间一长就被其打动。 高收益、免费旅游、住进养老院等,该机构打着这些名头圈了一波又一波老年投资人。 警方提醒:请集资参与人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不信谣、不传谣。对于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干扰公安机关办案、损害集资参与人合法权益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据媒体报道,民政部相关人士也特别提示要警惕3种养老服务领域的非法集资,即:以提供“养老服务”等名义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等;以“销售产品”等名义吸收资金,表现形式为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以投资“养老公寓”“养老院”等名义吸收资金,表现形式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