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龙地里的土豆。
这是一场始于杭州城西的互联网农业实验。“宋小菜”通过收集每个“菜贩子”的采购需求,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估,进而指导千里之外的菜农“按需生产”。
因为加入这场实验,安徽的土豆种植户“小胡”这个夏天成了家乡县政府的座上宾,县里要为他量身打造一个4000亩的农业产业园;上海七宝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批发商杨祖玉,因此占据了市场内中高端土豆批发的制高点。
今年5月,农业部点名表扬了杭州“宋小菜”线上农产品交易平台这种反向供应链模式;8月1日,“中国蔬菜协会&宋小菜价格行情数据项目组”正式运行,开始利用“宋小菜”的大数据研判全国蔬菜价格行情。
上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农业种植,真能因此而改变?今年夏天,记者跟着一颗“土豆”,走到安徽田头、走进上海菜场、走入杭州城西的互联网企业,追踪这场农业供给侧改革试验。
一亩土豆赚三千元
如果没有遇到杭州来的“宋小菜”,胡宗龙现在应该还在上海做土豆批发生意。但2016年,他在批发市场里遇到了“宋小菜”后,果断回家种土豆。
胡宗龙的老家在安徽阜阳市太和县三塔镇。今年,胡宗龙在村里承包种植了100亩土豆。4月19日,第一批土豆出货。没想到,这批土豆让他成了太和县的名人。
“按亩产5000斤、每斤卖1.7元算,一亩地纯收入就有3000元!”胡宗龙掩饰不住欣喜之情。这是什么概念?在产粮大区太和县,种一亩小麦或大豆,纯收入只有300-500元。而“这100亩地,一季就净赚30万元!”为什么?胡宗龙指着承包地边的大牌子——“宋小菜”互联网+农产品示范基地说:“我卖的是网上最畅销的土豆!”
“‘宋小菜’看起来就像一个批发版的农业淘宝网,菜贩不用再穿梭各大市场,可以直接在网上挑货;生产基地不用为销售发愁,只需照单生产。”这中间,省下的每一个转运和选货环节,都创造了利润空间。依靠“宋小菜”给出的“选项”和销售大数据,胡宗龙种出了“网上最畅销的土豆款型”:每箱50斤装,每个都在三四两之间,没有坑洞也少有麻点,一个个像饱满的人参果。6月底,记者见证了“最畅销的土豆”出货全过程,一批土豆864箱,上架不到2小时全部售罄。
三塔镇党委书记付斌拉上了胡宗龙:“流转4000亩土地给他,种什么、种多少,由他说了算”。用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这是一个农业大县的“超前实验”。平生第一次,胡宗龙和县领导坐在一起,探讨如何用互联网解决产销不对路、丰产不丰收的农业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