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出海捕鱼 快拍小友 王枝善 摄
宁波市奉化莼湖镇桐照村,距离宁波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村里2200余户,平均每五户人家就有一条渔船。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文献记载至少从宋代开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渔村。
由于临近宁波市区,桐照村算是离千千万万张嘴巴最近的海鲜供应来源,也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捕鱼、造船、修船、冷库、运输车队、劳务中介、船舶中介、快递物流……所有你能想到的和鱼有关的生意,在这个村子里一应俱全。
当现代人连逛菜场都越来越少的时候,你还可以在此看到一条鱼是如何从汪洋大海中被捕捞上来,经过哪些环节,最后抵达人们的餐桌。如果说农民种植的粮食粒粒皆辛苦,那么渔民所捕捞的每一鱼可谓条条皆血汗。在一望无际的深海,随时都有人可能为之付出生命。
离岸越来越远的渔民
翻过一座山坡,桐照村那块“中国第一渔村”的招牌就映在眼前,沿村进去,墙上常见的小广告也是“船号×××手机号……”之类。
村子的码头长约几百米,在这里船被分为生产船和运输船两类,一个负责捕鱼,一个负责把鱼运回来,从早到晚随时都有渔船靠岸。
快报记者去的前一天有大风浪,所有渔船都返港了,带来了大量的渔获,卸了整整两天,这其中就有当地人林峰(化名)的两条双拖船。
林峰,46岁,他的爷爷、父亲和其他几个兄弟都是捕鱼的。他16岁出海,上的第一条是木帆船,只有12P马力,收一次网需要人工拉两个小时,每个月的收入仅有60元。而现在他的两条船已有9500P马力,收网只需按一个按钮,半小时就能完成。
从木船到“铁壳子”(渔民对机械船的统一称呼),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林峰记得自己年轻时平均一星期就能靠一次岸,而现在至少是两个月。
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让渔民不得不去到更深处的大海,离家更远。而先进的技术也为他们提供了保障,更大的船、更大的网、更强的抗风浪能力以及可以储存更久的冰……
但有些鱼即使跑得再远,也很难再找到。林峰刚下海时抓到五六斤的正宗野生大黄鱼是非常容易的事,价格极其便宜,吃不掉可以拿来晒干。而现在,一两斤的大黄鱼市价都在几千元一条,成了餐桌上非常名贵的食材。
林峰在海上捕鱼近30年,直到去年,才安心在家当起船东。买进的两条船虽然是二手的,但也花了他700万元,另外还雇了14个人,每年的工资开销就得140万元,其中最贵的是请船长,年薪20万元打底,其次是大副15万元年薪。
现在林峰收一网的利润在1万-2万元,当然运气好的话,也有其他村民一网就能捕到100万元的鲳鱼。在林峰看来,如果一切顺利,不去吃喝嫖赌,没人受伤,几年时间他就能回本。
在船上做学徒打工,然后当大副、船长,再自己买船,接着自己就可以留在岸边,请人出海——这是桐照村渔民理想的路径,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买得起船。
前年林峰卖鱼赚的钱是400万元,而去年只有300多万元,他说总体来说鱼确实每年都在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