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在看到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又一个特写镜头之后,才猛然想起还有“361°”这么一个努力“拼搏”多年的本土体育品牌。不过好歹是想起来也记住了这个品牌,天价广告的目的多少也算达到了。
作为商业运作最为成功的体育赛事,各行各业的全球品牌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亮相”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尤其是与体育运动连带关系最紧密的体育运动品牌。就拿这次的里约奥运会来说,耐克时隔16年再度跻身官方供应商之列,“361°”也挤进了TOP赞助商,并且赶在奥运会前一口气在巴西新开了400多家门店,匹克直接赞助了12支国家代表队,安踏则想方设法让每位摘牌的中国运动员都穿着带有自家品牌LOGO的运动服登台领奖……无一例外,每个品牌都花了大价钱。在经历了2012年以来全行业性的低谷之后,今年的奥运会成了各个体育品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比拼焦点,特别是那些想借机在全球市场打响品牌的中国本土厂商。
没有人会质疑奥运会所能带来的“眼球经济”与品牌效应,这一点从逐届攀高的奥运会总收入就足以证明。然而时至今日,太多的品牌浮沉已经证明,打响品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想要“叫好又叫座”远不是往奥运营销里“砸”巨资那么简单。
以这届奥运会最抢眼的“361°”为例,且不论耐克、阿迪这样的国际巨头,即便是比照安踏、李宁这样的本土体育品牌龙头,它都不算出挑。即便这次借奥运重回很多人的视野、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真金白银的投入能产生多少直接和间接的回报,还有待检验。在国内市场,你能不能凭借产品自身的科技感以及材质、设计、质量来颠覆国人固有印象,获得新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拓展三、四线城市以外的市场?在目前销售占比只有1%的国际市场,在产品并不具有绝对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实现“突围”,产生“墙外开花墙外香”的效果呢?或物美价廉,或标新立异,能吸引如今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下单的产品无外如此。如若不能,哪怕奥运期间“炒”得再热,用不了几天也就成了过眼烟云。
体育是块“大蛋糕”,并且想象力早已超出了传统的服饰、器械这样简单的范畴,但究竟谁能从这“5万亿”里分得更多,奥运赛场之外才是真正的“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