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黎:寻找黄龙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7 11:52   

寻找黄龙洞(下)|洞本无名

到此一游

穿过密集的竹林,爬过对不爬山的人来讲有点难度的坡,踩在厚厚的落叶上,眼前出现一个洞。

此地在护国仁王寺遗址东南侧的山腰之上,处于游步道之外,行人罕至。

洞口有一个木头搭成的简易的床,应有管理员定期在这里看守,我们来的那天,人不在。

去往南宋黄龙洞

洞口管理员搭的“床”

8年前,奚珣强一个人爬山,第一次爬过这里,发现了这个洞。没有任何人,也没有这个“床”,只有他。

洞顶有两块巨石交叠支撑,荒山之中,荒无人迹。洞内垃圾很多。他发现,洞边还有字——隐约有题刻,但是位置太高,搞不清状况。

后来几年,老奚又来了三次。近些年碰到了保安,保安说,这个洞里以前水很多。

还有一次来,老奚碰到住在宝石山下北麓的两个老居民,老大爷70多岁,老太太60多岁,他们对这一带很熟悉,“以前这个洞水很满的,后来没水了。”“哎,这个就是黄龙洞。”

2022年,浙江石窟寺调查正在进行中。那年1月,奚珣强带着魏祝挺来这个洞做调查,保安已经在了,旁边搭了一块木板,正在维修。

黄龙洞现状

洞内干涸

这个洞高3.5米,宽5米,进深6米,最深处高8米。但洞底已经淤塞,堆满泥土和垃圾,不见保安和老杭州描述的水很多的样子,完全干涸。

如果这个洞就是慧开和南宋临安府皇家祈雨的黄龙洞,南宋时,它什么样?

两人翻查文献。《淳祐临安志》里划过几个重点,等于新闻五要素。时间人物:“淳祐中,僧慧开鬻地,建寺于洞下。”地点:“护国仁王院洞:在钱塘门外扫帚坞。”事件:“丁未亢旱,丞相郑公、府尹赵公,常躬祷于洞口感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山有水洞流泉,虽旱不竭。”

我们在洞口西壁上方,看到了那方摩崖题刻,年代为南宋,高1米,宽0.4米,楷书3行,内容为:“金陵吴璞、吴琳,霅川李芋,桐川薛可久同游。时淳祐壬子孟夏。”

淳祐壬子,也就是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夏天,南宋宰相吴潜的两个儿子吴璞和吴琳,和另外两个人到这个洞来玩,打卡完毕,刻下到此一游。

该刻原文见于清代《金鼓洞志》。不过,这两个人同天还到飞来峰玩了一趟。一方杭州天竺寺翻经台的吴璞等题名可以对照,内容为:“淳祐壬子春仲之九日,吴璞、吴琳重来,偕行薛可久。”

年代相同,人员构成相似。他们来洞里玩前4年,也就是1248年,丞相郑清之在龙洞祈雨成功,皇帝赐寺后的这个龙洞为“护国龙祠”(在龙洞前建了护国龙祠),封龙王为“灵济侯”。

也就是说,4年后,吴家兄弟来游玩时,灵洞和护国神祠已经有了名气,成为临安府的景观,应该不是太小众的景点。

虽然洞前有这方南宋题刻,似乎还不能说明核心问题——我们还无法判断,它是否就是我们要找到慧开的黄龙洞。我的幼稚想法是,没有“黄龙”两个字,怎么能说它就是它呢?

灵济侯黄龙王

护国仁王寺刚建立,洞还没有自己的名字。

慧开建寺12年之后,宝祐五年(1257),他给学习尺八后从杭州返回日本的弟子心地觉心写了一封信,目前收藏在日本。结尾这样写:“御前灵洞护国仁王禅寺开山赠对佛眼禅师书,复大日本国纪州高野山禅定院首座心公受。宝祐五年三月十三日,大宋国临安府灵洞山回书。”

御前,指杭州的皇家寺院,“御前灵洞护国仁王禅寺”,说明这是护国仁王寺的官方称呼,简称为“灵洞山”,而寺后的洞,叫“灵洞”。寺院一般都称为某个山。因为他祈雨成功,叫灵洞。而北山,称为灵洞山。说明他非常自豪,首先祈雨成功了,第二点,这是皇家认可的祈雨的龙洞。

当时,灵洞已是护国仁王寺最著名的圣迹,可见寺也以洞名。

这封信写完后3年,慧开去世了。

元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 “扫帚坞护国仁王寺有洞,不载其名。”可见之前说的龙洞实际上为俗称,并非正式名字。

总结下,宋元的黄龙洞,叫灵洞,俗称龙洞。那么,“黄龙洞”这个名字,南宋时有吗?

“湖州黄龙洞,北宋时叫白龙洞,南宋已经叫黄龙洞。”魏祝挺推测,杭州的洞,可能南宋末期的时候也已经叫黄龙洞,只是目前文献没有查到,“但黄龙这个信仰可能南宋就已经流行了,可能之前是信白龙,后来信黄龙。都是龙,因为祈雨要靠龙。”

“黄龙洞”三个字什么时候出现?

正式定名“黄龙洞”,目前能找到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是在明初。

明洪武七年(1374)前后,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撰写的《黄龙祠记》,把黄龙洞、祠的历史讲得比较清楚。元末,护国仁王寺和护国龙祠皆毁。明洪武初年,僧人祖吉重建护国仁王寺,并和杭州官员在南宋的护国龙祠旧址祷雨成功,重建龙祠,改名为黄龙祠。因为洞外相传有黄龙现身,所以护国仁王寺后的灵洞(龙洞),更名为黄龙洞。

后世史料如《西湖游览志》《西湖志类钞》,均沿用这一解释。

这就回到我们在上一集故事结尾留的悬念——乾隆错把慧开像龛的无门洞当作黄龙洞,那么明代人,有没有搞错呢?

从刚才的文献中看,至少在明代初期,人们认为黄龙洞就在这里,还没有搞错。

这只是文献记载,那有没有实证呢?

眼前的这个洞口东璧上,有一方很清楚的题刻,视力好的远远就可以看清上面六个大字,楷书:灵济侯黄龙王。这是西湖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近年调查该辖区石刻时,清理苔藓后的成果,所以现在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年代,它的左侧,有一行小写:“洪武十年中秋日屠子芳刊”。

刚才文献中提到的“洪武”出现了。

“灵济侯”,正是1248年宋理宗赐灵洞龙王的封号。而“灵济侯黄龙王”说明什么?说明明初,人们将灵洞的龙王定名为“黄龙王”,这与徐一夔在《黄龙祠记》中的记载一致。

魏祝挺说,从洪武十年(1377)的这一方题刻来看,龙王的封号沿用了南宋封的“灵济侯”之外,还加封为“黄龙王”。“朱元璋后来有一个规定,说山川的这些王和神不能加王公侯号,而直接叫他的山名,比如说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不能叫天齐大帝,明代记叫东岳泰山神。而这方题记刊刻的洪武十年,朱元璋还没下这个旨,所以延续了南宋的‘灵济侯’。”

奚珣强说,因为是敕封,所以不可能把别的洞叫黄龙洞。

“灵济侯黄龙王”题刻实证了这一洞穴就是真正的黄龙洞的洞原址。

如今,洞前的地表建筑荡然无存,但竹林中开阔的平地,魏祝挺和奚珣强认为,可能就是黄龙祠的建筑遗址。

竹林深处

“所以,明代初期,人们还没有搞错洞,至于到明中后期以后,怎么就错了,怎么一个演变的过程,历史已经无法讲清,我们只能知道,到了清代,至少乾隆已经错认为这里是黄龙洞。”奚珣强说。

最后一次官方记载的祷雨行为,是康熙八年(1669)时杭州知府在祠前之水潭祷雨,并在祷雨成功后重新为黄龙祠题额。但是,此后黄龙祠逐渐废弃,也导致祠后的黄龙洞也一并湮没无闻。所以乾隆五次来杭州,都爱错了黄龙洞。

老奚说,早年这里有一个管理员,要防山火,也要做点卫生,现在垃圾比以前少多了。“你看,洞里明显有过采石的痕迹。”进洞,老奚指向洞壁,手电光照之下,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层一层的石档,是开采的痕迹。“古代自然的岩体,它应该没有那么大。这里可能有一个天然的小洞,也不排除完全是人工开采出来的一个洞。”他说。最后一次开采,应该就是岳珂上书阻止的时候。

洞内

洞内的开采痕迹

所以,要总结这个洞的位置,老奚指了指,龙洞上面一点点,就是葛岭路。“以前认为黄龙洞在栖霞岭,现在可以说,是在葛岭。这个地方,就在葛岭山道下面一点点。”

不同的黄龙洞

2023年,两人开始做全方位调查。奚珣强告诉魏祝挺,慧开的造像旁,除了那方很清楚的题刻诗外,应该还有其他的题刻。

果然又找到了其他三方。他们对护国仁王寺、慧开像龛、无门洞、黄龙洞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也纠正了过去研究者的一些错误。

比如学者常青的调查,错把慧开无门洞下方月老祠边上的黄大仙洞当做黄龙洞原址,而黄大仙洞是20世纪黄龙道院供奉黄大仙塑像的洞穴。我们现在往黄龙洞景区上山就可以造访。

这个黄大仙洞,杭州人知道的不多,但黄大仙大家都知道。这里补充一条时间轴:清代,护国仁王寺叫“护国寺”。根据1920年成书的《西湖新志》记载,护国寺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光绪七年(1881)重建。屡经兴废,后改为黄龙道院。道院是广东人开的,把广东信仰带到了杭州。

如今的黄大仙洞

“寻找黄龙洞”上篇和中篇报道刊发后,我们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很多人都提到自己去过的黄龙洞。

读者“Mr.Chen”说:之前去过黄龙洞景区,就是只看见龙,不见洞在哪。

不知这位读者说的龙是哪条龙,确定,如今黄龙洞景区里能看见不少“龙”。

往“积翠仙馆”上去,水流声传来,山崖上出现一个黄龙头正在“吐水”,下方水面上还有一条“龙”,这里是老杭州很熟悉的“黄龙吐翠”,也是新西湖十景。

黄龙吐翠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道院变成了黄龙公园,延续了以前道院的四至围墙。80年代做景观的时候,在这里做了一个龙头。这也是老杭州比较熟悉的黄龙洞。

还有一位读者留言:“上山步道右手边那个洞,夏天很凉快,十多年前和几个小伙伴进去体验了一下,但是怕有妖怪,就不敢进这些野洞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这就是黄龙洞。”魏祝挺带我们去了他小时候的黄龙洞,这也是很多杭州80后的童年记忆。

经过民国的“卧云洞”,看到一条“龙尾巴”。这是一个天然的洞,后半部是用水泥雕出来的。我们又走到了龙头——很写实,张开大嘴,就是一个通往龙尾的通道。小魏说,龙头应该是人不断疏通以后形成的。

80后童年记忆中的黄龙洞

老奚说,2016年之前,这个洞是可以钻的,里面还有一个隐约似民国纪年的题刻。

“在很多小朋友的眼中,这就是黄龙洞。”魏祝挺秒回小时候。

当然,现在的小朋友已经不会知道这里了,洞也钻不了了。龙的“嘴巴”已被封上,上面还留了三个手印,这是时光留下的暗号。

还有一位读者这样说:“文化果然是越探究越丰富,原来闻名遐迩的黄龙洞还存有诸多争议与传说掌故。对于黄龙洞的位置,我们普通人士也不必太过较真,尽情游览观光、赏幽探秘,感受其人文底蕴便是。期待甲辰龙年逛一回黄龙洞,这绝对是件充满杭州韵味与传统文化的赏心乐事。”

没错,这是一个此黄龙非彼黄龙的故事,不是此黄龙不是黄龙的故事。我的同事在看到第一条新闻时,也有些担心:那现在的黄龙洞景区,不是徒有虚名了?

当然不是。

小魏和老奚发现了一个黄龙洞遗失的线头,填上了西湖名胜研究史中的一环,理清了黄龙洞的历史脉络。而这七百多年来,杭州黄龙洞一直就在那儿,慧开祈雨的南宋黄龙洞,不影响乾隆的黄龙洞,更不影响山下民国后的黄龙洞,完全可以有古黄龙洞和新黄龙洞的概念。历史是一条河流,有文献记载,也有人的记忆,它有不同的时间证人,构成了西湖景观一千多年的生成史。


▼延伸阅读▼

谁解良渚?《看见5000年 良渚王国记事》

徐骏:杭州隐秘地图之:黄龙洞寻踪(上)

徐骏:杭州隐秘地图之:黄龙洞寻踪(下)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  作者:马黎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