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川人眼里的杭帮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22 12:19   

小米糕

小米糕,也称帝王小米糕,虽然没有查到此糕的历史起源,但根据此名称大概也可以猜晓,它曾是宫廷皇家御用美食,而今流传民间大众共享。

米糕类点心是传统米面小吃制品中的重要一类,在中国的制作食用历史悠久,汉朝对米糕就有 “ 稻饼 ”“ 饵 ”“糍”等多种称呼。

汉代扬雄在其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一书中就已 有 “ 糕” 的称谓,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普遍流行;大约南北朝时期的烹饪典籍《食次》中载有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米粉糕的记载,可见古代米糕历经了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糕也通常为粑,并双字叠语,称为“粑粑”,多为南方的称法,很多称为“糕”的点心,同时具有“粑”的别称,如白糕又称泡粑,年糕也称糍粑等。糕的名品非常之多,常见如年糕、白糕、伦教糕、马拉糕、马蹄糕、米发糕、糯米糕、蛋烘糕、红豆糕、椰汁糕、九层糕、芙蓉糕、枣泥糕、蒸蒸糕、甑甑糕、江山米糕等,不计其数。

杭州小米糕,虽不得其制作秘法,但根据发糕类的制作工艺,可窥视一二——以小米按一定比例配以其他糯米、稻米等,经浸泡、制芡、磨浆、发酵、蒸制而成。因加入小米,故其色泽白中透着微黄,表面光洁,蜂眼均匀,层次清晰,质地松泡。小米糕制作精细,装盘讲究,入口不发黏,嚼之不成团,细腻化渣,清冽微甜,这么好吃,价格想不贵都难啊。

片儿川

片儿川乃是杭州最著名的面条,曾列入中国十大名面,在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四川担担面、兰州牛肉面、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岐山臊子面、北京炸酱面、延吉冷面、西北饸烙面、昆山奥灶面等众多名面之中,比肩齐名,不分伯仲。但杭州片儿川的名称却看不出一个“面”字,可能是唯一的以“川”代“面”的面条了。

在杭州,拌面说“拌川”。为何“川”就是面,虽无准确文献记载,但历史传说是否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信息参考,解释谜团。一说是宋人南渡到杭州后,难忘在河南故乡时制作豫菜“汤汆”的手法,杭州本地人以此谐音来命名。

南宋以来,杭州南北地域人口不断融合,使得杭州话多带儿化音,如“筷子”读作“筷儿”,且儿化音较之现在的北方音更为厚重,又因“汆”与“川”同音,本是菜料皆成“片儿状”,于是 “片儿汆”就叫成了“片儿川”。一说是江南文人“以字定形”,用“川”字形容面条筋道、根根分明的样子。起源虽无可考,但毫不影响杭州人对这种面条的情有独钟。

杭州片儿川制作比较著名的当数奎元馆,也有说片儿川就是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数社会知名人士、达官显富均到奎元馆品尝过片儿川,当时流行“不吃奎元馆的片儿川,等于没有到杭州”的说法。

片儿川制作选用潮面 (即湿面,四川称“水叶子面”),配料有猪肉、韭黄、冬笋、蘑菇、倒笃菜等。其做法最好是两灶开火、两锅齐用,一锅烧水汆面,一锅下油炒菜。以旺火热油下配料炒制并调味,趁锅热菜烫时掺入高级鲜汤,烧开入味后,捞出配菜装碗,迅速将面条汆水,捞起控水放入锅内留有的菜汤中煮熟,挑起面条装入碗内,倒入汤汁即可。

片儿川的配菜 (也称浇头、浇料) 油润喷香,能粘挂于面条之上,入口汤浓味鲜,油润菜香,面条利汤爽口,不发黏、不断节,有弹力、有筋道。一盆面条上来,分到各自小碗内,连面带汤,吃得尽空,果真名不虚传。

▼延伸阅读▼

过了冬至就是年!这份“十碗头”年夜饭菜单请参考

“川·越”杭·成,天堂与天府的美食对话

↓ 见 下 页 ↓

来源:四川烹饪杂志微信号(ID:scprweixin)  作者:石自彬  编辑:郭卫
返回
这份“十碗头”年夜饭菜单请参考“川·越”杭·成,天堂与天府的美食对话↓见下页↓荷叶蒸饭荷叶蒸饭虽不是杭州所独有,其他地方菜系也有此类饮食,但也充分体现了杭州饮食“靠西湖吃西湖”的特点。杭帮菜不仅刀工讲究,技艺精湛,更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典故,是中国文化菜的典型代表。宋嫂鱼羹是杭帮菜中具有悠久历史、厚重饮食文化的经典地标菜,据传说该菜由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一位叫宋五嫂的民间女厨师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