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弗朗茨·卡夫卡 代表作品:《变形记》
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籍犹太人卡夫卡(1924年去世),毕生的创作是在布拉格完成的。1918年之前,布拉格属于奥匈帝国,之后才成为捷克的首都。所以,在卡夫卡的年代,还没有捷克这个国家,甚至布拉格在书中也没有太大的存在感。然而,如今卡夫卡已经成了布拉格的一张名片,街头巷尾都有他的影子。
如果你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会误以为卡夫卡就是捷克的象征。但事实恰好相反,布拉格市议会曾决定将布拉格广场改名为卡夫卡广场,却遭到民众强烈反对。因为在绝大多数执着于捷克语和本土文化的捷克人看来,始终坚持用德语创作的卡夫卡,并不能真正代表捷克文学。
身为一位文学大师,卡夫卡也极为罕见地不愿成为本民族的代言人。可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被视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变形记》是卡夫卡生前最重要的作品,“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句极具卡夫卡式的开头,后来被存在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乃至法国“新小说”等诸多文学流派,统统追认为是其流派的最初端倪与发迹。
最早将卡夫卡作品引进国内的翻译家叶廷芳回忆:“我最早开始知道卡夫卡是在1964年。直到1972年,听说北京外文书店在东郊通县的一个仓库,有两百万册外文原版书要清仓处理,我就去了两次,第二次才发现有两本卡夫卡的作品,一本是《卡夫卡选集》,包括两部长篇《城堡》《诉讼》和若干短篇小说;另一本是《失踪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卡夫卡作品大量译介进中国,国内迅速引发一股“卡夫卡热”。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刘索拉、残雪、莫言、格非等,几乎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卡夫卡的文学遗产的惠赐。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家余华就曾讲过:“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