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截至5月26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逼近170万例,死亡人数逼近10万例。在此背景下,冻存精子业务在美国再度兴起。
虽然目前病毒对于男女生育能力的伤害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推测,不过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保存“生育能力”的关注。最近国内关于冻存精子和冷冻卵子的话题也在微博上被热议,阅读量已超过7亿。
相比欧美国家持完全开放态度,国内对于生育能力保存技术存在不同观点,如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彭静等人呼吁放开单身女性“冻卵”禁令,而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孙伟等人则强调必须严格禁止。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上述现状,除了法律和伦理的原因外,更多地应从医学的角度去考量。
大龄女孩欲“冻卵”保存生育力
国内找不到为她手术的医疗机构
1989年出生的杭州女孩小文,是位大众眼中的“优质大龄单身女性”: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也不低。她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生活多姿多彩。“大龄未婚”的标签并没有成为她的思想负担。但唯一让她担忧的是,自己处于黄金生育年龄的最后阶段,在遇到“对的人”之前,保存生育力,成了她思考的问题。
去年,小文在体检中发现卵巢出现严重问题,为了健康不得不手术切除半个卵巢。而这件事更促使她将“冻卵”这件事由“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想要个机会,不仅是生孩子的机会,更是给当下享受自由、给未来买份‘保险’的机会,”小文说,冷冻卵子,可以减少对未来身体、情感、家庭不确定性的焦虑,可以给自己更多时间窗口去解决“孩子爸爸在哪儿”的终极难题。
不过,当她真正去实施这个计划是,却遭遇了处处碰壁。除了家人对她身体的担忧,更为大的障碍在于国内法律对于单身女性冷冻卵子条件的限制——小文并不符合“冻卵”基本条件。她多方打探,但是还是没能找到能为她实施手术的医疗机构。
对小文而言,她并不能接受亲朋“先找人结婚生个孩子”的建议,“我觉得这是极其不负责任且不道德的行为。”这也就让“冻卵”几乎成了保住她生育能力的唯一选择。
在朋友的建议下,小文决定到国外去实施“冻卵”计划,经过近两个月的信息搜集和比较,她将目的地放到了美国。不过因为当前的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影响,她的计划暂时被搁浅。
“从没有什么让我这样焦虑过,唯独生育这件事情,”小文说,虽然自己暂时未婚,但却并不排斥生育,但是对女性来说,随着岁月流逝生理上的衰老无法逆转,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耽搁。
男性“自精保存”已是常规操作
浙江15年前已建成省内首个人类精子库
同样是利用医学技术来保障未来生育的途径,相比女性的条件苛刻,男性似乎一路畅通。35岁的乔智(化名)年纪轻轻已是金融行业的高管,曾在两年前和朋友一起前往浙江省人类精子库,选择给自己的精子上了份“保险”。
“他和我开玩笑,‘30多岁还未成家,财富在走上坡路但身体却在走下坡路’,听说浙江人类精子库有‘自精保存’这个项目后,让我陪他一起去。”乔智说,自己当时也是单身,听朋友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就一起去了。
有研究表明,当今正常男性的精子数量正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下降。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对精子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就像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35周岁之前,研究认为男性在45岁以后,精子活力会加速衰退,给繁衍下一代带来更多遗传疾病的风险。
作为全省唯一的人类精子库,浙江省人类精子库成立于2005年2月,它建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男性不育症家庭提供优质精子,一方面是储存男性生育力,即提供“自精保存”,也称“精子银行”。在男性身体机能、生育能力最强的时候,利用超低温冷冻技术保存健康优质的精子,以备将来使用,也为延续健康后代买一份“生殖保险”。
浙江省人类精子库负责人盛慧强介绍,除了暂时不想生育的健康男性,即将接受放化疗的肿瘤及血液病患者,可能从事影响生育力职业(如警察、医护工作者、化工行业人员、IT从业人员等),少、弱、畸形精子和梗阻性无精子症病人,只要确定无性接触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的男性,都可以选择将自己的精子冻存在精子库。
不过,我省男性保存精子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当需要使用自己冻存的精子时,需提前一周由本人(必须是已婚夫妻并准备身份证及结婚证原件)向人类精子库提出申请,同时必须有卫生部门批准的可开展生殖辅助技术的医院开出的证明,精液交接由人类精子库和该医院对接。
尽管男性无论是捐精还是自精保存,都要比女性冻卵更易操作且得到鼓励,但精子库依然面临着“库存不足”,且精子质量合格率较低。“成立15年来,前来咨询想做自精保存项目的不足千人,实际成功冻存的也仅400位左右,截至去年,仅有8人使用冻存的精液并生育了健康的后代。”盛慧强坦言,当前社会男性在保存生育力一事上,显然远不及女性来得深谋远虑。
法律禁区和身体伤害难以规避
医生建议单身女性冻卵需慎重
在保障未来生育之路上,女性为什么会比男性艰难?
冷冻卵子普遍归入辅助生殖技术的范畴,我国现行的卫生部2003年修订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不得对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从法规上看,单身女性在国内是不能申请使用“冻卵”这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已婚女性可以冷冻卵子,但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患不孕症和患恶性肿瘤的已婚女性,并在具备相应资质的医院进行。
昨天下午,孙伟接受了媒体采访时,回应了社会相关争论时表示,在她看来,目前的冻卵技术不够成熟,并且对女性的年龄也有要求。“冻卵的年龄最好在30岁以内,超过33岁卵子质量就不好,冻了以后一解开大部分就死了,或者不能成为很好的胚胎,怀孕率是很低的。”
她更进一步指出,冻卵技术发展需要拿人做实验,“人取卵需要用超过生理剂量的促排卵激素,一次一般取20个卵,就是两年的青春期,五次就是十年,而为了保证成功率,一次冻卵数量不会太少,(取卵过于频繁导致女性)不到四十岁人就老了。”
作为省内知名的生殖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简称“浙大妇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教授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她曾对当前国家对于冷冻卵子的政策导向做过一些分析和研究。抛开社会伦理、法律界限及技术商业化等方面不谈,从医学角度来看,她想对渴望“冻卵”的单身女性说一句:慎重。
她认为,很多女性把“冻卵”当成是唯一的“后悔药”,但这很有可能只是一张未开奖的“彩票”。因为取卵前促排卵治疗可能会引起卵巢过度刺激、手术损伤、出血、感染等风险,以及还需要考虑解冻之后的受孕成功率。
朱依敏教授介绍,冷冻卵子是将卵子保存在-196℃以下的液氮罐里,等到需要时再解冻,进行体外授精。但卵子很脆弱,在冷冻或解冻过程发生损伤或死亡的几率很高。“以10颗冷冻卵子为例,经历解冻、受精、形成胚囊、着床等多个环节,最终能够成功受孕的卵子可能也就1颗-2颗。”
并且,有冷冻卵子想法的女性,到想要受孕时的年龄必然较大,身体健康素质下降,高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可能影响女性和子代健康。她还强调,年龄越大取卵越少、质量越差,38岁左右的女性想要取10个有用的卵子需要促排卵不止1次,而40岁以上女性,即使允许冷冻,卵子质量大多不好,正常怀孕的机会更少。
“很多单身女性认为,冻卵可以为自己未来的生育买一份‘一劳永逸’的保险,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让她们无比的失望。”朱依敏教授认为,现在社会上一些过分鼓吹“冻卵好处”的论调,会给公众带来误导,并催生诸多社会及伦理问题。她呼吁,有此需求的女性,最好用医学的角度去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孙伟也表示,现在发出“放开单身女性冻卵”呼声的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冻卵技术,或者想得太过简单。而冻卵,承载不了“全部希望”。自己反对也是希望向单身女性科普最佳生育期,并非限制生育自由。
国外对单身人士保存生育力相对开放
专家认为未来国内或有条件放宽
相比国内的谨慎保守,国外无论对于冻存精子还是冻卵,都显得颇为开放。
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首次应用冷冻的精子施行人工授精,并且顺利生下一名婴儿,这也为后续精子冷冻保存拉开了序幕。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及1992年世界第一例ICSI试管婴儿诞生,对精子生育要求逐渐降低,这也为广大不育男性带来了福音。2002年,英国曼彻斯特一试管婴儿出生,其使用的精子已冷冻了21年;2015年,澳大利亚“刷新”了年限,将冷冻精子再使用的间隔时间提高到了23年。
同样的,冻卵计划在许多欧美国家被视作事业型女性的“生育保险单”,2014年,Facebook和苹果公司宣布,他们的员工将获得非医疗用途的卵子冷冻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美国辅助生殖技术学会(SART)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冻卵案例达到10936例,并预计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
但在国内,或许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生殖辅助技术及相关行业依然半遮半掩,社会大众一方面羞于启齿,一方面想要了解更多。
男性冻存精子仍属新兴事物,不过目前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压力也相对小。女性面临的情况则颇为严苛,国内政府一直不允许单身健康女性进行冻卵活动。不过,随着徐静蕾、李冰冰等明星先后加入“冻卵大军”,对于保障单身女性生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家不支持自然是有考量的,比如伦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法律监管和配套管理要求,”盛慧强认为,将来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或许有一天能有条件的放宽,但目前来说,这依然是个未知数,社会大众还是要遵循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