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菜场里此起彼伏的“你买过了!”“你在这里买过了!”“真的,买过了!”
这是昨天上午11点,读者周女士去王家弄菜场买菜看到的一幕。 这一幕有生意也不做的“怪事”,让周女士大呼暖心。 王家弄菜场位于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和保俶路的东北侧,附近有松木场、金祝新村、铁路新村好几个老小区。 昨天下午2点多,菜场的人不多,四五家蔬菜摊位前,摊主们一边剥着毛豆、豌豆一边闲聊。 问起为什么生意上门反而劝顾客不要买,摊主们哈哈笑,卖蔬菜的张大姐说,这个特殊待遇是为了照顾一个80多岁的大伯。 菜场门口水果摊位的老板娘说,大伯几乎每天都要来买菜,每次都买很多,说吃很要紧,一天要买足6个菜,5菜一汤。 张大姐说,老爷子上午还来过,在她摊位买了毛豆、茭白跟春笋,说回家拿豆腐干、肉丁一起炒个小炒。别看80多岁,数字算得比她还清楚,上午来买毛豆,称好5块5,大伯兜里掏出一堆零钱,一分不差把5块5递到她手里,每次买菜算钱,从来都不多不少。 隔壁摊位的大姐补充,老爷子还买了只鸡,说要做个笋炒鸡,还拿起塑料袋给她们看了看里面红彤彤的东西,不知道是精肉还是排骨,走的时候,手里拎着两大袋。 张大姐说,这位大伯差不多每天都会来买菜,经常买完菜回家,转个头又来买菜了,刚开始大家以为家里要来客人添点菜,后来发现大伯很多时候前后脚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菜。 这样的情况差不多持续了蛮长时间,刚开始大家照常做生意,慢慢的觉得有点不对劲。 直到有一次,大伯前脚来到菜场,他的儿子也追了过来,一一和大家解释,原来大伯记性不好,经常刚买好菜回家,又出门买同样的菜,家里的冰箱经常塞得满满当当,最后吃不完都扔了。 张大姐说,从那以后,菜场里无论是卖蔬菜还是肉禽水产的摊主,都形成了一个默契,只要大伯当天来买过菜了,再来买菜就不能再卖给他。 “当然,我们不会直接说不卖,老人家要想不通的,每次他过来,我们都会笑呵呵跟他说,大伯今朝你菜都买好了。”一位摊主说,有时候大伯第一次来买菜时,他们还会问清楚大伯买了什么菜,回家打算怎么做,等他再来的时候跟他说,晚上他要烧哪几个菜,原材料冰箱里都有了,不用再买了。 每次,看着第二趟(第三趟)来菜场的大伯,空着手笑呵呵地走出菜场,各家摊主们才放心。 摊主们说,只知道大伯是杭州人,住在菜场附近的松木场河东,跟子女一块住,其他情况就不清楚了。 沿着王家弄菜场来到松木场河东,这里是一大片住宅区,来往的行人中,老年人居多。 路上,一连问了几位老人,竟然都认识那位大伯。住在松木场河东的孙大姐说,大伯今年85岁了,退休前曾是教授、工程师,头脑特别灵活,以前小区楼下老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搓麻将,别人出过的牌他都能记住,玩到后面别的老人都玩不过他。 “我感觉他蛮有气质的!”孙大姐的女儿说,他也遇到过那位大伯,经常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羊绒衫,梳一个周润发那样的倒背头,看上去很有气质,一点都不像80多岁了。 根据居民们指点,我来到松木场河东靠近天目山路的一幢7层住宅楼,他们说大伯应该住在这儿,但没人知道具体门牌。 附近保安岗亭的保安刘师傅说,大伯每天上午都会出门走走,然后买点菜回来,很多邻居说,大伯的身体倍儿棒,胃口好,就是记性不太好,他经常去小区边上的早餐店吃早饭,一顿能吃两块里脊肉、两个荷包蛋和一碗粥,有时吃完会给孙女打包一份回去,有一次大伯吃完早饭回家没多久又去了早餐店,一模一样又点了一份,还吃完了。 从那以后,早餐店老板知道了,每回大伯第二次再去买早餐,他们就说卖完了,明天再来吧。 松木场社区的工作人员说,松木场社区的老年人比例达到了33%,虽然社区会经常上门关爱老人,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光靠社区还不够,好在社区的菜场、商店、饮食店这些摊主们、街坊们都很有爱心。 就像王家弄菜场摊主们常说的这句话:“大伯,今朝你买过菜了。” 让人既感动又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