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许多陈洋式的独居青年,承受着“租房贵”“加班多”“成家难”等各种生活压力,想改变却无力改变。相比生活上的拮据,“无归属感”也让他们与繁华的城市渐行渐远。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小周需要倒3趟公交、花1个多小时才能到家。这套地处杭州市郊的90平方米房子,是他2015年自己贷款买下来的,现在一大部分的工资要用来支付房贷。虽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小周依然没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不是不想成家,而是积蓄都用来买房了,经济基础还不够。”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独居青年更像是“蚁族”“蜗居”“单身”等词语的更新和进化,其触及的社会痛点都是一样的:城市化、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
独居渐成趋势
需有应对措施
“未来,独居青年的数量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教育学家熊丙奇认为,独居青年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家庭结构,甚至会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尽管当下独居现象盛行,但目前来看,社会观念的转变、公共政策的跟进,仍显滞后。
节假日加班是小周的家常便饭,单位领导的理由是“没结婚,没什么要紧的事”。“社会对我们这些大龄单身青年的‘歧视’,似乎从未停止过。”小周抱怨说。
独居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给出这样的数据: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在瑞典、挪威、芬兰、丹麦,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日本也有约30%的住户独自居住。
“在这些独居率高的国家,各方面的公共服务,都开始针对独居者进行了优化设计。这值得我们借鉴。”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建议,国家可以在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建立家庭、抚育后代。
对于独居青年,王平则建议根据自身爱好,积极参与公益志愿组织,在公益活动中,互相联络情感,既拓展社交范围,又能服务社会,增加归属感,“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符合自己价值追求的社交活动,并寻找机会进行线下活动,使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知道,曾与我同行的身影,如今在哪里……”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最喜欢的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小周一个人继续走在回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