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说:“那时供应紧张,做樟木箱的木料很难找。我们是跑到萧山乡下,才找人做的箱子,花了四五十块钱,那时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好几个人好几个月的工资呢!后来结婚的时候,箱子里装着新被子,新碗筷,随我一起嫁过去……”
让李奶奶遗憾的是,她当年陪嫁的樟木箱从鼓楼搬家搬到长乐路20弄15号楼房来的时候,扔掉了。
“箱子和房子不搭配呀,也没地方放,就丢掉了。”
60多岁的朱大伯买菜回来,看到这对樟木箱,停下脚步,端详半天。
“这箱子还不是老底子最好的工艺,做工只能打七八分。当年我姑姑结婚也做了两个樟木箱,那是好的,都是黄铜包的边角。等到我结婚的时候,就不兴樟木箱了,流行的是皮箱。”
看到一箱子旧军装,朱大伯的记忆回到自己当兵的年代。
“我是1970年当的兵,去了大西北,1976年才回杭州。大西北冷,部队给我们发了军大衣,但当时缺物资,回杭的时候军大衣都被收回了。长江以北的兵还能换件棉大衣带回家,像我这种长江以南的兵就没有棉大衣发。这箱子里有棉大衣,主人说不定是个军官,级别高才能带军大衣回来。”
朱大伯又拿起军帽看了看,说:“这帽子跟我的可不一样,棉的帽檐上有缝纫的纹路。我们那时候帽子是的确良的,帽檐上没有这些纹路的,是平整的。如果这个张锡谨还活着,肯定也有八九十岁了,是我的上一辈人了。这一箱子军装一定是他的珍藏……”
昨天雨一直下,老街坊们围着樟木箱叙完旧,各自回家去了,只有这对樟木箱带着它不为人知的故事,静静地躺在那里。说不定天一放晴,处理建筑垃圾的人就会赶来,把它们装车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