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一季度总结会议刚结束,销售经理甘莫皱着眉,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难,太难了。”甘莫就职于杭州一家主营LED灯具的外贸公司,主要负责亚欧区域的出口销售业务,今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他明显感到了手头订单急速缩水,经营压力增大,“来咨询的客户数量减少了80%以上,可想而知最后能成交的订单数量是‘惨不忍睹’。”
先是国内2月份漫长的停产隔离期,又遇上3月份疫情在海外蔓延,大大小小的外贸企业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业务量骤减、资金链堪忧。有一个段子调侃:“国内打完上半场,国外继续下半场,而‘外贸人’要打完全场。”真实中透着几分心力交瘁的无奈。
订单、资金、物流都成问题
已经复工的工厂也很冷清
对于大部分行业的外贸企业而言,3月份算得上是一个小旺季,国外的圣诞节过去了,国内的春节假期也结束了,一季度的订单量大部分都会在3月份消化,这本是一个“工厂连轴转,销售忙不停”的时期。
然而现实却是熬过了停工期,已经复工的工厂也稍显冷清。“2月17日接到通知可以复工,但我们并没有召回全部员工,目前恢复的产能大概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多。” 据甘莫介绍,一般工厂在春节前都会为了订单调整排班,“我们在停工期间,有变化的订单比较少,复工后加班加点处理,现在年前的订单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主要是没有新订单,全员复工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甘莫相当理智地分析:“国内疫情对灯具行业的影响其实还算可控。”灯具并不是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产品,不像纺织服装类,订单有极强的时效性,过了时机,商机就没了。如果被取消或缩减的订单比较多,还要支付因无法按时交货而产生的违约金,资金链就会面临较大压力。
除了订单数量变化、资金周转吃紧,甘莫还提到目前外贸企业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物流。国内工厂陆续恢复生产,意味着积压了近一个月的货物在短时间内集中向外运输,如果没有自建物流,必须要依靠物流公司。“所以现在物流公司普遍爆仓,不仅是国内仓库积压,海外仓库也积压。”
这直接导致物流费用的上涨,甘莫向记者展示了最近一个月几家国际物流公司的通知,其中某物流2月中旬的报价是每公斤29元,到了3月下旬价格已经飙升至53元,还有一家物流公司新增了“紧急物流附加费”,根据重量分别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多收取20元至1600元不等。然而价格上涨,物流的速度却变慢了。甘莫在3月24日向欧洲客户发出了一批货物,过了5天还在转运流程中,而在之前“一般发货后一周,对方就能收到”。
出口转内销不那么容易
转销防疫物资争取自救
外贸这么难,考不考虑“出口转内销”?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事情。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国内外产品的标准不一样。据甘莫介绍,他们现有的生产线可以根据国内标准进行改造,“但这直接导致最后产品的成本有差异,我们做内销可能竞争力也不强。”而若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生产,有些产品按照现有的规定并不能够在国内市场销售。
其次,“我们产品定位并不是家用或个人用,都是面向商用或是大型工程的,这些业务在国内的话,工程款项的收款流程比较长。”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说,等待尾款付清是一个存在风险的过程,甘莫举了个最糟糕的例子,“可能尾款还没收到,企业就已经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倒闭了。”
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甘莫依然对行业抱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起码生存的机会还是有的。”
据甘莫介绍,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5年,规模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自有工厂也陆陆续续建立了几条生产线,并组建了参与整个贸易流程的团队。去年虽说有贸易战的影响,但总体情况还算不错,全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这几年我们一直都采用线下展会和线上电商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甘莫认为,外贸企业布局跨境电商业务是这几年的趋势,他们公司在成立初期就积极尝试过电商销售,最近5、6年又新增了几个平台,“行业垂直的平台和综合性的平台我们都有入驻,电商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而现在,在保证资质的前提下转销防疫物资是不少外贸企业“自救”的方式之一,甘莫也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防疫产品的海外订单上。“最近,有很多客户向我们咨询购买口罩之类的防疫产品,这时候必须根据需求随机应变,灵活一点。”
就在上周,公司向市场监察管理局提交申请增加企业经营范围。“手续齐全了,我们还打算销售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甘莫顿了顿,说,“无论如何,想方设法,我们都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