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好书,抗日战争期间舍了家当只带着几大箱书逃难,不料碰上了日军的小分队,人赶紧跑,箱子留在了板车上。日军见箱大喜,以为遇着土财主了,挥起军刀一箱箱劈,结果都是书,气坏了,放一把火全烧光。外公后来陆续收集的书,又因子女渐多,吃口渐重,一本本被拿去换米了。 小时候我被放在外公外婆家教养,外公就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那时家里已没什么书,只剩下《本草纲目》《群芳谱》等几本旧书。因为外公虽然做过几年小官,却着实喜欢医药和园艺,是邻友心中有点本事的土郎中,后来还成了研究山茶花的专家,所以这些本草和花谱,他实在不舍得卖掉,我的启蒙也就从这几本破破烂烂的雕版印刷大字本开始。 我不识字,外公就让我先看书上的图,照图认字。古书上的图其实都不怎么准确,外公拿着书带我去野外找草药,让我对着书上的图比照,哪里画对了,哪里画错了,又对着文字给我讲解这种草药的用途。小孩子本来记性就好,这样一来我连字带画带实物就记住了很多。 有图有“真相”,记忆非常深刻,至今想起来好多内容都还历历在目。例如尿液太黄了要去拔车前草,长疮了要去摘金银花,咳嗽了要采枇杷叶,把它们洗干净了煎水喝,病就会好了。 有次外公带我去认车前草,水沟边、烂泥路边车前草很多,而且车前草特征明显,很好认,我一下就记住了,开心地去拨弄车前草的叶子,结果一只癞蛤蟆突然跳了出来,吓得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外公哈哈大笑拉我起来,说:“这下你知道车前草为啥也叫‘蛤蟆衣’了吧!车前草喜欢成片生长在阴湿的地方,叶子又大,癞蛤蟆也喜欢阴湿的地方,最喜欢趴在它的叶子下面休息,车前草的叶子就像披在它身上的衣服呢!”我想,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车前草的这个别名了。 我小时候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孩子,外公怕我乖过头了,读啥信啥,最后读成个书呆子,于是他特别强调读书要质疑着读,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他还鼓励我首先要打破他的“权威”,不要他说什么就信什么。 有次看到书上说有种花是绿色的,我从没见过绿色的花,就问外公真有绿色的花吗?外公说他也没见过。但他又说,他没见过不代表就一定没有,我们努力去找找看吧!后来外公真的到处去请教、去打听,几年后终于有人告诉他杭州灵峰山上的寺庙前原来好像有一株梅花,开的花是绿色的。那时灵峰寺已经倾圮,山道杂木丛生,但外公还是挑了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着我“披荆斩棘”上了山,东寻西找还真在杂树林里发现了一株开着绿花的梅花树,外公告诉我这就是古书上有过记载的绿萼梅。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绿色的花,为此在小伙伴中炫耀了好多年。 中国先贤一再提倡格物致知,外公对此不仅欣赏,而且身体力行。他给了我一个启蒙版的格物致知,让我通过读书识物不断广博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 后来,我上了大学,学的是文物博物馆专业。暑假回老家看望他,那时他的冠心病已非常严重,拄着拐杖走几步就得歇一歇,但他得知我有上古陶瓷专业课,马上兴致勃勃地要带我去看看当地的一个古窑址——他还在像我小时候那样教我怎样读书。 只可惜走了一百多米他就走不动了,我们只能坐在路边稍事休息后原路回家。不久,外公就去世了。这也成了我和外公最后一次“格物致知”的行程,虽然未能抵达终点,看看遗址,寻几片碎瓷推敲一番,但外公您放心,您引领我的读书之路,我一直在往前走。 |